第1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创办“经济特区”。1988年,正式建立海南省,并设立海南经济特区。2.特殊政策和体制:特区的建设资金,以吸引外资为主,给外商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经营形式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3.作用:特区成为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深圳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并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建立外向型的工业区。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国家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沿海开放地带。3.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正式宣布这一决定,要把浦东建成21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浦东开发后,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1.内陆和沿边地区开放: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5个城市,批准合肥、南昌等17个省会(首府)为内陆开放城市,并逐步实行内陆边境城市的开放。2.初步形成: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基本建构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意义:改变了中国长期封闭、半封闭状态,促使中国的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加速了现代化建设。【思维点拨】1.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根本目的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旧中国的“开放”和当今中国的开放都使得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方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享受的优惠条件少于经济特区(只有工业企业才可享受一些优惠条件)。4.经济技术开发区着重于发挥枢纽作用,即对内对外具有辐射作用,沟通中外经济联系,通过外引内联促进内地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为繁荣全国经济作出贡献。5.浦东开发开放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从区域性试验转向全面展开和深化的阶段。【易错提醒】经济特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经济特区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轻巧识记】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对外开放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大特征:渐进性。两大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三大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四大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放区)→“全面开放”(开放沿江和内陆及沿边城市)→“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特区的建立1.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史料因为绝大部分海外华侨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省的,所以两省被认为是吸引海外华侨投资者的最理想的地点。——柯林·麦克拉斯等《1978年以来的中国——改革、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画线部分隐含两点信息:一是海外华侨大多数来自闽粤地区;二是闽粤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中国最早设置的经济特区有哪些?提示最早设置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2.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史料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