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一、选择题1.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里,他强调的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孙中山革命的对象是君主专制政体,无论是满人君主还是汉人君主都要反对,这属于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内容,选B项。2.“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孙中山这里说的“社会主义”主要为的是实现()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扶助农工”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国利民福”可知孙中山关注民生,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故选C项。3.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体现了()A.自由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解析:选D。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具体来说,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节制资本,发展“国家社会主义”。4.《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帝国主义,A、B是国内的民族关系政策,C与题干无关,故排除A、B、C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5.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解析:选A。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从材料信息看,当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是一种反清复明思想,不符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依据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不仅要推翻清朝统治,而且要推翻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6.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中国的有识之士要建立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挽救“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为此,这些人主张革命,是民主共和的实践者,辛亥革命建立了现代化政府,推翻了封建帝制。易错选B项,维新变法的目的是维护“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7.历史学家章开沅指出:“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这种说法有所依据但也不尽准确。”“这种说法有所依据”是指两者都()A.宣扬民主共和思想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D.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解析:选B。本题考查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性。两者“都列为追求制度变革的层次”,其中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制,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制度,故选B。A、D两项属于辛亥革命的思想主张,C项属于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8.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