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自我小测1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日本侵华蓄谋已久B.朝鲜爆发农民起义C.中国出兵朝鲜D.中日军队在朝鲜的武装冲突2清王朝主动进行军事改革,建立新式陆军,开始于()A.19世纪60年代B.19世纪70年代C.19世纪80年代D.19世纪90年代3俄国出面纠合德法“干涉还辽”的目的是()A.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B.在中国东北扩张势力C.争胜好强D.讨好清政府4下列有关义和团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斗争目标是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B.兴起于长江以南C.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D.发端于清政府的地方团练组织义和拳5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6允许外国在北京设立使馆区的不平等条约是()A.《北京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中法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日俄战争D.抗日战争8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图应出现在哪一历史时间()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的侵略者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中日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9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次中国之问题,当以何者为基础而成和议乎?大率不外三策:一曰分割其领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于今日。材料二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醒,渐有“中国是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材,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材料三故今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实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其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我欧人,如是则将来所谓“黄祸”者,可以烟消灰尽矣。——以上材料均摘自赫德《中国实测论》请完成:(1)以上言论的发表,其背景和实质是什么?(2)从材料看,赫德认为“瓜分政策,又不可剧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赫德认识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解析: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起的。A项属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答案:A2解析:清王朝主动进行军事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甲午战争的失败。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答案:D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俄国“干涉还辽”本质的认识。中日甲午战争后,受日本“胜利”的刺激,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辽东半岛的割让影响到俄国在东北扩张势力。答案:B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义和团运动基本史实的把握和对义和团的正确认识。义和团原是民间组织,兴起于北方地区,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答案:C5解析:A、B、C、D四种政治力量中,只有义和团对外国使馆发动过进攻。答案:D6解析:教材在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提到“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可见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答案:D7解析:“割台湾”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结果。答案:B8解析:在A、B、C三项所述的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并未攻入皇宫。答案:D9解析:图片描绘的情景是列强瓜分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C10参考答案: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1)政治上:①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