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6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能演练轻松闯关新人教版必修2[随堂检测]1.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解析:选A。赫鲁晓夫由于不顾自然条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违背了自然规律,最终导致粮食大量减产,A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注重考虑农民利益,B、C错误。D与题干无关。2.“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根本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C。开创了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A项说法错误;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故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本题选C;D项不符合题意。3.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B.在工业方面重点发展军事工业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解析:选A。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缓解经济困难,他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C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D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C.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D.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析:选D。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项不正确;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实行政治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能力遭到削弱,B项不正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不正确。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下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下台:1982年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解析:第(1)题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题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答案:(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图中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B。图中场景反映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大规模垦荒。2.赫鲁晓夫任职期间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材料中的“强有力手段”指的是()A.突破斯大林模式,放弃对农业的计划管制B.允许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C.强化对农民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D.引导农民面向市场安排农业生产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项不符合史实;赫鲁晓夫所阐释的改革制度是自行编制计划,并非是引导农民面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