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八上—《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要:通“邀”,邀【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重点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重点句子】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7.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重点问题】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为描写桃花源的景色作铺垫,表现桃花源的神秘感。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四、阅读题典【题源】(2015届辽宁锦州中考)【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14题。(12分)【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2.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1)豁然开朗(2)阡陌交通(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4)虽有甲兵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