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氨气与铵盐1.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正确的是(D)A.氨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也可用碱石灰干燥B.氨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C.NH3有刺激性气味,但是无毒,所以可以排放到空气中D.用水吸收NH3用上图装置可防止倒吸2.下列反应起了氮的固定作用的是(A)A.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B.NO2和H2O反应生成HNO3和NOC.NH3①NO②NO2③HNO3D.NO被空气氧化成NO23.下列各组气体,在通常情况下能共存,并都能用浓H2SO4干燥,也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D)A.Cl2、HCl、N2B.NH3、NO、O2C.HCl、CO2、NH3D.O2、CO、N24.下列反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D)A.铜在氯气中燃烧B.铁在氯气中燃烧C.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相遇D.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5.在实验室里可按如下所示的装置来干燥、收集气体R,多余的气体可用水来吸收。则R是(D)A.HClB.Cl2C.NO2D.NH36.为检验一种氮肥的成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加热氮肥样品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另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BaCl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是(A)A.NH4HCO3B.NH4ClC.(NH4)2CO3D.NH4NO37.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B)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B.③是氨气发生装置C.②是氨气吸收装置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8.已知NH3难溶于CCl4,如下图所示,下列装置中,不宜用于吸收氨气的是(B)9.检验某固体样品中是否含有NH+4的方法是:先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然后(D)A.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B.加入弱碱溶液,加热,滴入酚酞试剂C.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测溶液酸碱性D.加入烧碱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10.管道工人曾经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反应原理为2NH3+3Cl26HCl+N2,若管道漏气,现象是在漏气处有白烟生成,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NH3+HClNH4Cl,总反应为8NH3+3Cl26NH4Cl+N2,该反应中氧化剂是Cl2,还原剂是NH3,若有2molN2生成,发生氧化反应的NH3的物质的量是4mol,转移的电子数是12NA。11.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图甲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盛有液体。①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B)A.HCl和H2OB.O2和H2OC.NH3和H2OD.CO2和NaOH溶液E.NO2和H2O②用①中A组合做喷泉实验时,若烧瓶中充满HCl气体,则在标准状况下,做完实验后烧瓶中c(HCl)=1/22.4mol·L-1(设溶质不扩散)。(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①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D)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②在图乙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A)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③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甲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乙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3)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图乙(填“图甲”或“图乙”)装置的原理相似。12.氨气是一种重要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1)下列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少量氨气的是bd(填序号)。(2)“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生产硝酸的重要步骤。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模拟该实验过程,并用水吸收制取硝酸(固定装置略去):①A装置的分液漏斗中盛放浓氨水,则烧瓶中盛放的药品应该是Na2O2;②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③反应后,装置E中除存在较多的H+外,还可能存在的一种阳离子是,试设计实验证明这种离子的存在:取E中少许溶液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浓溶液,加热,若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E中含有;④下列哪些装置可以同时起到装置D和E的作用b(填代号)。(3)若将氯气和氨气在集气瓶中混合,会出现浓厚的白烟并在容器内壁凝结,另一生成物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l2+8NH36NH4Cl+N2(不必配平)。解析:(2)①过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