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测试五(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历史学者沈志华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每年数百个讨论的问题及做出的决议进行粗略统计发现,其中直接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最多时也没超过7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说明()A.亚洲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冷战”的焦点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开始生效C.美苏争霸呈现出美攻苏守的基本态势D.中国在苏联国际战略中地位不断提升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的焦点主要是在欧洲,故A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2月,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与美攻苏守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了苏联对中国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在苏联国际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故D项正确。答案:D2.1948年,沈阳军管会及公安人员进入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进行检查,并收缴无线电收发报机9台,后来公安机关证明,这里是当时美国在东北间谍网的一个指挥点,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新中国制定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求同存异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和平共处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8年沈阳军管会及公安人员收缴美国无线电收发报机9台,清除美国在东北间谍网,这是属于打击帝国主义势力的体现,“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C项正确;“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与材料无关,排除A;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与材料无关,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底由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此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与材料无关,排除D。所以选C。答案:C3.下面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据表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国家109100“屋子”打扫干净了,但“客人”迟迟不来的理由是()A.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束缚B.中苏结盟严重威胁西方国家C.西方国家采取封锁包围政策D.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不够壮大解析:据材料提到,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据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两极格局冷战形势,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束缚,故“客人”迟迟不来,故A项正确;中苏结盟不是严重威胁西方国家的因素,故B项排除。西方国家采取封锁包围政策,也源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故C项排除;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不够壮大,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答案:A4.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该事件可能发生于中国的()A.1895年~1898年B.1953年~1857年C.1924年~1927年D.1966年~1976年解析:从材料来看,“美国地铁”和“莫斯科地铁”的区别是代表着美国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和苏联所代表的社会主义的区别。这名军官受到批评说明这个时期中苏关系良好,因此排除D项。A、C两项时间段内,美苏还没有形成对抗,故排除。满足条件的时间段只有B项。答案:B5.1954年1月9日周恩来指出:“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中国认为,由即将在柏林召开的四国外长会议,导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会议,来促进迫切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将会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这说明中国()A.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D.主张协商解决国际问题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是否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1953年中印代表会面时,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B项错误;1955年亚非会议时周恩来总理才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称为万隆精神,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从朝鲜问题看到亚洲方面一些迫切的国际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必须由各有关大国举行协商来加以审查和解决的阶段”反映了主张大国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