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硫酸1.下列有关浓H2SO4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浓H2SO4与铜片共热的反应中,浓H2SO4既表现出强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B.浓H2SO4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后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一般为H2C.常温下,铁或铝不与浓H2SO4反应,所以可用铁或铝制的容器贮存浓H2SO4D.浓H2SO4是不挥发性强酸,氢硫酸是挥发性弱酸,所以可用浓H2SO4与FeS反应制取H2S气体解析:浓H2SO4与Cu片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4(浓)+Cu=====CuSO4+SO2↑+2H2O,由反应式可知,若2molH2SO4参加反应,其中1molH2SO4作氧化剂被还原为SO2,另外1molH2SO4起酸的作用,故A项正确;在浓硫酸中存在的是H2SO4分子,其分子中+6价的硫易得到电子。H2SO4把金属氧化的同时本身被还原为硫的低价化合物SO2,即使遇到活泼金属如Zn、Fe等也是如此,故B项错误;常温下铁或铝不是不与浓H2SO4反应,而是反应的结果是铁、铝表面形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从而阻止了内部金属继续与浓H2SO4反应,故C项错误;浓H2SO4有强氧化性,H2S有强还原性,前者能把后者氧化,因此,得不到H2S气体,故D项错误。答案:A2.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后,对看到的现象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中苹果块会干瘪B.②中胆矾晶体表面有“白斑”C.③中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D.④中pH试纸变红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苹果块中散发的水分、胆矾风化产生的水、饱和KNO3溶液挥发产生的水分都被浓硫酸吸收,从而导致苹果块变干瘪、胆矾表面失水而出现不带结晶水的无水CuSO4,饱和KNO3溶液失水而有晶体析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试纸脱水碳化,最终会变成黑色。答案:D3.如图所示,小试管内盛有约3mL饱和硫酸铜溶液,与锥形瓶连通的U形细管内盛有少量水(为便于观察,预先染成了红色)。沿小试管的内壁小心地慢慢倒入约3mL浓硫酸,静置片刻后,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A.小试管内液体分成两层,上层蓝色,下层无色B.U形细管内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升高C.有少量的白色固体析出D.小试管内有气泡产生解析:浓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且浓硫酸具有强吸水性,必然导致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析出CuSO4固体。答案:D4.下列物质的转化中,浓H2SO4既表现了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的是()A.Cu―→CuSO4B.C―→CO2C.CuO―→CuSO4D.Fe2O3―→Fe2(SO4)3解析:浓H2SO4在反应中表现出酸性时硫元素化合价不变,硫元素仍以SO形式存在;表现出氧化性时硫元素化合价降低。由以上反应知,C+2H2SO4(浓)=====CO2↑+2SO2↑+2H2O中硫元素化合价降低;Fe2O3+3H2SO4===Fe2(SO4)3+3H2O及反应CuO+H2SO4===CuSO4+H2O中硫元素化合价均不变;而Cu+2H2SO4(浓)=====CuSO4+SO2↑+2H2O,浓H2SO4在A项反应中既表现了酸性,又表现了氧化性。答案:A5.向amL18mol·L-1的浓硫酸中加入足量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和起酸性作用的H2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大于9a×10-3mol,小于18a×10-3molB.都等于9a×10-3molC.都等于18a×10-3molD.都小于9a×10-3mol解析:Cu与稀硫酸不反应,在加热条件下铜和浓硫酸能发生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参加反应的H2SO4有一半被还原,在Cu与浓硫酸的反应过程中,浓硫酸浓度逐渐降低,变成稀硫酸时反应会停止,所以18a×10-3molH2SO4与足量铜片反应时,被还原的H2SO4小于9a×10-3mol,起酸性作用的H2SO4小于9a×10-3mol。答案:D6.放在敞口容器中的下列溶液,久置后溶液中该溶质的浓度会变大的是()A.浓硫酸B.氢氧化钠溶液C.氯水D.氯化钠溶液答案:D7.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解析:上下移动铜丝可以控制铜与浓硫酸的接触与分离,从而可以控制反应生成SO2的量,A项正确;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B项正确;SO2有毒,可以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C项正确;由于浓硫酸有剩余,若稀释应将溶液缓慢倒入水中,边倒入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