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随堂演练岳麓版必修11.(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所以选A项。B项“全都真实可信”表述过于绝对;C项与材料无关;宋太祖不愿记录其失误,并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项错误。2.(2017·九江)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如多次出现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下列行政区的出现属于这一现象的是(B)A.秦朝郡B.汉代州C.宋代府D.元代行省【解析】据材料提到,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州的刺史,原来的职能属于监察,后变为地方行政区域,故B项正确。秦朝郡的长官不属于监察职能,故A项排除。宋代府也没有监察职能,故C项排除。元代行省,一直是地方行政区域,故D项排除。3.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地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D)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解析】中国古代社会中以钱买官现象比比皆是,注意材料中“通判”之职位,便可判断此话反映的是宋代的情况,因为通判是宋代增设的。4.(2017新课标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A项正确。B项“日趋衰落”、C项“已经丧失”、D项“决策权力”皆不符合史实,排除。5.(2016·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B)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与中央官制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这种牵制导致效率低下,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设置,有利于统筹协商地方事务,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是古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项错误;六部是中央官制,削弱还是加强与地方行政制度关系不大,且材料并未提到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否仍直属六部,C项错误;明初不存在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矛盾,排除D项。6.(2017·湖南六校联盟)“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D)A.枢密院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南书房”是清代官署名,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由“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可知该机构成员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应是军机处,故选D项,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