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六)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A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1.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2.在《南京条约》的下列条款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A.割香港岛给英国B.开五口通商口岸C.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协定D.赔款2100万银元3.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4.英国人费利斯·比托在19世纪中期随列强侵略中国时曾拍摄了一组照片。在这组照片中,一张是侵略者占领大沽炮台后的情景(如图),此外还有一张北京雍和宫正门的照片,这组照片反映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A.领事裁判权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C.开放通商口岸D.协定关税6.他们将居民按性别分住,取消了商业,按需分配产品,有城无市,城市经济一潭死水;他们“信天不信人”,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形成反比。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土地革命7.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C.建立民主政治D.兴办学校教育8.《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9.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A.金田起义B.北伐和西征C.天京事变D.天京陷落10.某同学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摘录了右面一段笔记。他摘录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19世纪40—60年代B.19世纪60—70年代C.19世纪90年代中期D.20世纪初期至五四运动11.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天京保卫战12.《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了义和团()A.滥杀无辜百姓B.盲目排斥洋货C.极端排外情结D.维护传统社会13.古代中国历史撰写有些特殊传统,如以“狩猎”来指代君王出逃。据此推断,与近代著作《庚子西狩丛谈》记载的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辛亥革命14.右图是1909年春刊发在上海《时务报》上讽刺清政府的漫画。某学习小组对此进行解读,最恰当的是()A.灵活的策略B.洋人的朝廷C.无奈的选择D.末日的徘徊15.辛亥革命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其中能体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是()A.《大总统令禁烟文》B.《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C.《慎重农事令》D.《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16.《临时政府成立记》载:孙文君既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各省代表团即发电敦促就任,孙总统遂于阳历1月1日行就任礼,宣读誓词。孙总统“行就任礼,宣读誓词”标志着()A.辛亥革命已经胜利B.中华民国正式成立C.清朝统治已被推翻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