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教师王时洲单位贵州省德江县潮砥镇官宅小学课题名称比例的意义学情分析1、《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这部分是在学生学习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的知识的深化,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了解国旗的比例渗透爱国主义思想。4、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材分析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思,形象地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教材是继续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判断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领域不同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奠定基础。1.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2.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多样化教学,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数学的思维能力。4.学生在认识比例的过程中,联系列表策略,初步体会数学领域不同内容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促进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教学策略:1、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案,课件PPT展示国旗图片,播放国歌声音等文档的使用。2、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常常发现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解决新知识常常运用转化的思想,例如,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就运用圆的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知识,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是通过转化为长方体来研究。昨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那么这部分知识又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呢?1、谈话:(课件出示例题中的两幅图)同学们,老师拍了了一张风景照,现在我把这张照1.化简下面的比。36:83.2:21/4:1/122.求下面比的比值。9:328.26:91/5:2/5引导、交流。照片放大前后长的比是9.6:6.4,宽的比是6:4,两个比化简后都是3:2,它们的比值都是二分之三。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板书:9.6:6.4=6:4(在9.6:6.4,6:4之间用红笔写上“=”)比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学生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但比的后续知识是什么,他不知道。教师为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把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过去课时背景下),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是较大的知识单元的一部分,构建学习数学的知识网络,课开始,谈话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自然的引出比并且复习有关知识,为新授铺垫。本课时利用学生原有的比的知识,借助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比例的意义。从而明确新概念与原有(一)教学书上的例子1、教学比例的意义片放大,这是放大前后的两张照片。你能用比的有关知识处理以上信息吗?试试看!2、引导、交流。照片放大前后长的比是9.6:6.4,宽的比是6:4,两个比化简后都是3:2,它们的比值都是二分之三。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板书:9.6:6.4=6:4(在9.6:6.4,6:4之间用红笔写上“=”)比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比还能写成分数的形式,谁能把这个比例换一种形式写出来吗?)=(板(比还能写成分数的形式,谁能把这个比例换一种形式写出来吗?)=(板书)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改组原有认知结构。教学例3,学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