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变局”的表现之一是()A.最高权力的逐步集中B.血缘宗族纽带的维系C.分封制度的日渐强化D.神权与王权逐渐结合答案A解析周朝是典型的“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而秦朝却是典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权力的逐步集中是周秦之间“变局”的一个表现,故A项正确。B、D两项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分封制建立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秦朝建立后废除了分封制,C项错误。2.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今属广东)县令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这一做法()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政府主导下的人口迁移,迁移女子到边地,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故选B项。3.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焚书”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答案B解析秦朝“焚书”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等,记录秦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A项错误;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独掌军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B项正确;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故D项错误。4.“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有君臣集议制度,这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君相矛盾,排除C项;D项与材料“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矛盾,排除。5.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削弱丞相的权力,排除A项;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排除D项。6.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表明当时()A.权责分明B.唯才是用C.家国一体D.官员繁多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作为政府官员,实际上管理的均是皇家宗室事务,体现出国与家同治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两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均排除。7.秦政府规定: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生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依法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之以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A.强化君主专制B.规范官吏从政C.树立法律权威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依法治罪”,强调的是服从中央的重要性,而非规范官吏从政或树立法律权威,B、C两项错误;从“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生效……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可以看出,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服从政府的统一调配,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