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演变的主要趋势在于()A.逐渐由分裂趋向统一B.诸侯争霸愈演愈烈C.周王室地位日渐提高D.宗法制度日趋巩固解析:战国时期,秦国逐渐灭掉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答案:A2.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正式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是()A.推行以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完备的地方行政制度答案:B3.导学号68970007“上至朝廷,下至乡、亭,构成地主阶级的巨大统治机器。掌管这部机器各个部分的人是流动不定的大小官吏,不是世袭固定的贵族。”上述“统治机器”在全国架构完成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西汉答案:C4.观察下图,图中空缺的应是()A.谏议B.监察C.诏令D.考察解析:秦朝在中央和地方上都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通过监察来保证各级官吏听命于皇帝,这是秦朝皇帝实施权力的重要途径。答案:B5.统一全国后,秦始皇颁布法令,统一度量衡。这一做法()A.不利于彰显各地的经济特色B.不利于促进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C.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D.大幅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解析:统一度量衡,是秦朝巩固统一的重要举措。这一措施有利于各地的经济交流,同时,经济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答案:C6.秦朝创立了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种制度()A.体现出专制政权的民主性B.是减少君主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C.能有效制约皇帝滥用权力D.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在朝议中,大臣们可以集思广益,为皇帝裁决提供依据,这不失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答案:B7.在秦代,李崇曾任陇西郡郡守,按照秦朝的规定,他()①是陇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②有权任命所辖县区的主要官员③负责管理所辖的县区④必须服从中央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按照秦制,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②的叙述是错误的,故选C项。答案:C8.导学号68970008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史家的研究论文D.秦简的记载解析:秦简是秦朝人的记录,相对来说最可信。答案:D9.秦统一后,有人提出:“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该观点实质上是主张()A.恢复分封制度B.重建宗法秩序C.全面推行郡县制D.以严刑峻法立国解析:秦建立后,朝廷内部出现了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争论。材料中的观点是不封皇子与功臣,而是通过赋税等重赏他们,即给予经济照顾,认为这样易于控制他们。故选C项。答案:C10.“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种观点()A.指出了秦统一的重要历史作用B.肯定了秦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洞察到了秦朝制度的重大缺陷D.是对秦朝行政制度的全盘否定解析:“使后无战攻之患”,是指郡县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答案:B1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这一体制()A.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导致了秦朝短命而亡D.保障了封建政治的清明和高效运作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一体制下,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地方是没有自主权的,因此,A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皇权的至高无上是这一体制的基本特征,这就容易导致决策失误,滋生许多社会问题,因此,D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秦亡于暴政,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故选B项。答案:B12.导学号68970009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了两张有关秦朝历史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下列学生们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A.再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威力B.反映出秦王朝人民的沉重负担C.体现了秦朝人民的勤劳智慧D.暴露出了秦王朝的保守与落后解析:秦王朝能够修建出灵渠、秦陵这样伟大的工程,说明秦王朝是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朝代。因此,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