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棉纺织品产量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花成为经济作物C.棉纺织技术的改进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宋元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逐渐向内地传播,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使棉纺织品增多,才出现材料中的现象,C项正确。政府的推广不是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棉花一开始就是经济作物,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变化,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2.(2019·贵州思南中学期中)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B.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C.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D.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主要面向皇室和官府的需要,生产不计成本,技术更为精良;而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利润,它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因此,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选C项。3.(2019·广东广州二模)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对丝路贸易的重视和管理,未体现攫取西域的经济利益,也未体现抑商政策,故A、B两项错误;汉代并未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故D项错误。4.下列关于中国制瓷业的说法,错误的是()A.制瓷业到西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C.商朝工匠就已经烧制出了原始瓷器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是在唐朝时期,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在于()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故D项正确。6.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A.工匠优秀,原料上等B.技术高超,不计成本C.规模生产,面向市场D.分工细密,管理严格【答案】D【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可以看出汉代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故选D项。7.(2018·湖南益阳月考)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这种变化()A.与政府空前强化专制集权相悖B.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容易导致传统手工技艺的失传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的轮班匠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再到完全废除匠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从而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与政府空前强化专制集权相悖,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体现不出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故C项错误。8.明朝中后期,松江“暑袜店有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从店中给酬取值”。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松江大多数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B.卖袜店商人直接支配生产,变成包买主C.松江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表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分析得出此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A、B、C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自然经济没有解体,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