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A卷基础训练1.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3.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4.下列关于中国的制瓷业的说法,错误的是A.制瓷业到西汉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C.商朝工匠就已经烧制出了原始瓷器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效果如同油画5.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6.右图所示生产工具主要用于()A.纺织B.冶铁C.制瓷D.灌溉7.商朝青铜器常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作为造型,它的纹饰所呈现出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商朝统治者监制的这种青铜器造型及纹饰A.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信仰B.目的是树立统治阶级的权势C.是青铜器铸造水平低下的表现D.反映出商朝贵族的宗教崇拜8.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关于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代景德镇成为闻名天下的“瓷都”B.商周是古代中国青铜铸造业的鼎盛时期C.马王堆素纱禅衣反映了古代棉纺织业的高超技艺D.家庭手工业是推动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9.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说“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芜湖县志》记载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这些记载说明16世纪的芜湖①浆染行业处全国领先地位②沿长江最发达的工商市镇③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已经很高④局部区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0.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11.《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A.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B.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C.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D.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12.如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当时的民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13.棉纺织业是中国古代后来居上的手工业部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苏南棉布整染工场数量相当大,仅苏州城里就有踹布商340多人,办手工工场即踹坊(即棉布整理、加工的作坊)450余家,共雇工匠19000多名,平均每家踹坊雇工匠40多名。“细查苏州阊门一带,充包头者共有三百四十余,设立踹坊四百五十余处,每坊容匠各数十人不等,查其踹石已有一万九千余块,人数称是。”(注:《雍正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