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因素分析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举措。贫困山区县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村级“八个一”和农民“五个有”目标,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要树立“新三农”理念,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产业建设为支撑,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载体,以扩大基层民主为保障,逐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着力构建和谐新农村。一、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农村经济社会正在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是,贫困山区县的农村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订单少,履约率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没有正常发挥。二是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基层政府财力非常薄弱,上级政府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仅能维持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机构正常运转,无力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改善投入扶持资金,一些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治理、公路项目建设等只能靠上级专项扶持资金推动实施,自身根本无力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很弱。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大多数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会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挣血汗钱,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发展水平不高。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导致返贫。科技文化投入不足,科技普及率低,村级基本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五是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村“两委”班子成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班子成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领导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不宽,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同时,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法律意识不强,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二、对贫困山区县建设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中央的“20字”总体要求,围绕村级“八个一”和农户“五个有”,抓住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着力搞好扶贫重点村建设,努力实施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庭园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新突破,稳步推进村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基层组织建设,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努力形成特色产业鲜明、基础设施完善、农民增收有门、生态环境优美、家庭生活殷实的生态文明村。(一)抓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村级“八个一”和农户“五个有”的要求,以建设文明生态新村为目标,结合村级实际,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到位,逐步实施。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特色新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规划。主导产业发展要围绕绿色种养、农家旅游、加工商贸等,规划“一村一两品”的产业格局。特色新村建设要按照集镇社区型、生态庄园型、分散院落型等不同类型,突出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改三建”、庭园绿化等进行规划。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搞好“两校三室”(即村级小学和农民素质培训学校,村“两委”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室)建设规划。基层民主管理要按照“五个好”标准建好村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