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两则》《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亚圣”,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作者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被道家尊为前辈。《学弈》一文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告诉我们学无止境的道理。2.《匆匆》文章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他的作品还有《春》、《背影》、《荷塘月色》。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情景交融。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写形象写生动,写具体的,富有感染力。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3.《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中心:本文记叙了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规律的事,说明人在艰苦的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4.《顶碗少年》是散文家、诗人赵丽宏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采用回忆的方式描写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杂技表演的顺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又失败──第三次成功”为线索进行描写,最后抒发内心的感叹和激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最后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侧面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5.《手指》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1《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6.《北京的春节》是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民俗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养花》、《草原》、《猫》。中心:课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本文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7.《藏戏》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北京的春节》从表达顺序看,以时间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从语言风格看,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藏戏》从表达顺序看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方法看,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8.《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语言简练准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