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5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在英国经常称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对于英国的这种说法(C)A.因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B.称英中战争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性质C.站在侵略者的角度为侵略战争辩护D.对现象和本质的认识比较清楚2.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减少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减少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广东人民抵制洋货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解析:材料所涉及的时间是40年代下半期,即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从而使广州的经济地位下降,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增加,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列强获得这一权益是在(A)A.《南京条约》附件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导致“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D)A.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5.《南京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若两国商贾上达官宪,不在议内,仍用禀明字样为着。该条款反映出(B)A.英国尚未扭转官方交往劣势B.中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改变C.中英条约签订以平等为前提D.清廷完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6.下表反映了晚清有籍可查的驻外公使、领事等外交人才籍贯分布情况。省籍广东广西四川山东江西河北福建湖南江苏浙江贵州八旗湖北台湾安徽人数501123111828234162116此表可用于说明晚清(D)A.地方政治派系林立B.满洲贵族势力逐步被削弱C.中体西用思想盛行D.沿海与内陆开放程度有差异解析:晚清时期的外交进入近代化,外交人才需要外交知识和开放思想,表格数据直接体现了晚清外交人才主要来自于东南部沿海省份,这些地区对外开放较早,与外部世界联系较多,民众思想比较开放。同时,广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较晚,比较封闭,外交人才缺乏。7.在近代某中外条约中,清政府应允对方“将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该不平等条约是(C)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从条约内容可判断日本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的开设工厂的权利,而这项特权是日本在《马关条约》中获得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8.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重要环节。由于日本自身力量严重不足,加之复杂的国际环境,日本选择“替代方案”没有灭亡中国,却达到了侵华的目标。“替代方案”是指(B)A.取消清王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B.割地赔款奠定了侵华基础C.与西方列强共同掀起瓜分狂潮D.建立傀儡政府掠夺资源9.1901年,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所列12项要求分为四大类别:惩罚性、预防性、赔偿性、改善性四类条款。下列内容中属于预防性条款的是(B)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惩治附合与支持义和团的官员D.发生反帝斗争的地区暂停科举10.以下条约规定,按时间先后出现最迟的是(C)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C.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D.凡系大英国人,无论本国、属国军民等,今在中国所管辖各地方被禁者,大清大皇帝准即释放11.19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