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过关检测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VIP免费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过关检测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_第1页
1/9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过关检测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_第2页
2/9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过关检测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_第3页
3/9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考查计划经济体制和“一五”计划的关系。题干反映了我国减少住宅建设投资比重,并抑制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目的是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原有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因此国民经济结构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故B项错误。国家压缩的是基本建设中的住宅建设投资额,而不是整个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工业企业大多建立在市郊,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答案A2.1950年和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0年和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表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百分比/%195055196616911.21960662071307319.7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D.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工人,因此吸引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人口大量增加,故选C项。A、B、D三项与城镇人口增加无关。答案C3.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解析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题干时间“1958年7月”,可知当时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思想,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1952年底,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答案C4.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A.使“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得到了有效纠正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有效纠正”的说法错误,从1958—1978年,“左”倾错误一直伴随我国经济建设,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一直存在到20世纪80年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的核算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协调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与信用社的资金来源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5.阅读下表,表中的数据变化显示出()中国粮食的出口量和进口量单位:1000公吨年份出口量进口量净出口量19594157.52.04155.519602720.466.32654.119611355.05809.7-4454.719621030.94923.0-3892.119631490.15952.0-4461.9A.中国外交事业陷入僵局B.中国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C.中国外贸处于入超地位D.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应对饥荒解析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1958年中国开始出现严重的饥荒。当时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为了解决饥荒问题,党和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控制粮食出口,增加粮食进口。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D6.下列同一时期的四幅图表均体现了()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失误B.工作重心实现转移C.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D.人民公社化的危害解析第一幅图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瞎指挥,第二个表格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第三幅图是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饭的情景,第四幅图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由此可见这四幅图体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答案A7.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八字”方针的实施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自然灾害的发生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过关检测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