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旗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卷高三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人尝说:“国有与立。”一个国家必有足以立国的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础。近三百年来,中国落后了,这也不是偶然的,必有一定的原因。正确认识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基础,正确了解民族发展迟缓落后的基本原因,是今天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二十年代,很多人研讨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意在考察中国落后的根源。这无疑是必要的。于是揭出了国民的一些劣根性,如愚昧、散漫、奴性、盲从之类。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专制政治的压迫之下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性。习性不是遗传性,而是世代养成的习惯。民族的习性是否就是这些呢?在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更屡次出现反对统治者暴政的斗争。这些不能说是奴性盲从的表现,而是反对压迫、反对奴役的英勇斗争。应该承认,中国人民有一个争取自由、争取人格尊严的传统。如果认为中国人民仅是有一些劣根性,那是没有根据的。谈论国民性,不能不涉及古代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植根于民族习性的土壤中,又能起一定的陶铸民族习性的作用。在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从汉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儒学占有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也流传不绝;南北朝隋唐时代,佛教亦发挥了广泛的影响,但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学说。儒学鼓吹三纲五伦,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封建时代,三纲之说确实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斫丧了人民活动的生机。儒家是否只讲三纲五伦呢?那又不然。孔子维护君权,但是不赞同个人独裁,以为国君如果要求“言莫予违”,就会有亡国的危险;更反对暴政,宣称“苛政猛于虎”。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更提出“天爵”“良贵”之说,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价值即在于道德自觉性。孟子宣扬大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对于广大人民,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树立了激励人心的榜样。不可否认,儒家这一方面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讲,儒家学说中,除三纲五伦之外,也还有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摘编自语文读本张岱年《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完全依赖于儒家的思想学说。B.千百年来,小农经济、专制政治致使愚昧、散漫、奴性、盲从之类的习性世代遗传,从而形成了国民的一些劣根性。C.从汉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对国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和道家学说,佛教对国民的影响非常小。D.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维护君权、提倡三纲五伦的同时,也不赞同个人独裁,提倡仁政,肯定人的独立意志,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2.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