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亚洲觉醒”的先驱第一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选择题1.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解析】题干中孙中山强调各地分散的斗争迫切需要统一的组织和指导,B项符合题意。【答案】B2.(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解析】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是主张“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以此避免“欧美今日之不均”,故A项正确;孙中山的政治革命是主张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是主张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材料内容与此不符,故C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它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但不是“废除剥削”,故D项错误。【答案】A3.下图是某纪念馆网页上的一幅宣传画,该馆纪念的是()A.金田起义B.黄花岗起义C.武昌起义D.南昌起义【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图片中的“民国之门”。直接促成中国走进民国之门的显然是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起义是武昌起义。【答案】C4.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华民国的成立C.清帝下诏退位D.《临时约法》的颁布【解析】清帝下诏退位说明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所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A、B、D三项与孙中山的话没有直接关系。【答案】C5.“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上述材料可能出自()A.《临时约法》B.《讨袁宣言》C.《第二次讨袁宣言》D.《讨逆宣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判断为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发表的《讨袁宣言》内容。故B项正确。【答案】B6.“中山不死,国共求同”是北大学生欢迎连战时打出的标语。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A.领导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召开国民党“一大”,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C.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迫使袁世凯下台【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标志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A项北伐战争始于1926年,但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去世;B项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说法错误,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共同革命;D项袁世凯1916年在全国人民唾弃声中离世,与本题无关。据此A、B、D三项错误。【答案】C7.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关于“新三民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B.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新三民主义改造和发展了旧三民主义D.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解析】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也是“民族、民权、民生”,但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三大政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三大政策实现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思想与时俱进的体现。【答案】B8.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的共同贡献在于()A.推动本国建立民主政治体制B.促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D.推进了本国法治建设【解析】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体制,排除A项;B项中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与孙中山不符;华盛顿和孙中山并未推翻本国的封建制度,排除C项。D项属于三人的共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