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基础巩固1.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A.西周晚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汉朝时期解析:我国古代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是铁犁牛耕的出现,这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项。答案:B2.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解析: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3.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A.农业的发展B.印刷术的改进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答案:A4.《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词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B.井田制C.土地私有制D.公有制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答案:B5.“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A.简单协作B.庄园经济C.小农经济D.商品经济解析:题干中的诗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特点,故选C项。答案:C6.唐代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A.农民徭役负担沉重B.均田制遭到破坏C.地主残酷剥削农民D.赋税征收巧立名目解析:诗中的“老妪力虽衰”犹需要“急应河阳役”,这是农民徭役负担沉重的具体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急应河阳役”等信息不符。答案:A7.《史记·河渠书》中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该史书记载的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井渠解析:根据材料“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可以判断该水利工程是在成都平原。都江堰由秦国蜀守李冰父子开凿,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C项正确。答案: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夫在耘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1)材料一、材料二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种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经济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1)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主要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采用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目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规模小且性别分工简单。(2)优越性:保障了农民生活的基本稳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局限性:难以抵挡自然灾害的侵扰;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难以促进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二、能力提升1.下面是关于生产工具的三幅图片,其内容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A.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B.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C.使中国成为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D.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解析:图1是石制农具,图2是骨制松土工具,图3是铁制农具。从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工具的进步,这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故选B项。答案:B2.《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场,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解析:材料中种植五谷、桑树、蔬菜和瓜果及养家畜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A、C、D三项,排除。答案:B3.据史料记载,唐朝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这反映了唐朝()A.均田制趋向瓦解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C.小农户自给自足D.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解析:“听卖永业田……并听卖口分(田)”并不能说明均田制趋向瓦解,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表明生活贫困者可以出卖永业田,不是农民生活日趋贫困,故排除B项;材料与小农经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