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世界变“小”了。这种感觉直接源于()①交通工具的变革②通信技术的创新③垄断组织的形成④关贸总协定的创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烟标收藏入门》记载:“1889年,美国人……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适应经济全球化D.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制化3.2013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②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了平台③进一步保障了中国经济安全④促使中国不断提高并完善自身的竞争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中国为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而作出的持续努力不如贸易争端更引人注目,有人形象地比喻说:“一棵树倒下的动静,要比一片森林成长还要大。”此人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结果是弊大于利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结果是利大于弊C.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大于弊二、非选择题(共60分)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75年,日本千叶市川崎炼铁厂将严重污染的铁矿石烧结厂转至菲律宾。对川崎炼铁厂而言,将大量排放氧化硫、氧化氮等粉尘物质的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不致危害本国公民,又有充分理由向世人宣称,这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赚取外汇和工人就业的机会。材料二数千名反全球化人士2008年7月在日本北海道首府札幌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将在北海道洞爷湖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示威者指责以八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挑起战争、制造贫困、引发粮食和能源危机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本警方对游行队伍进行了严密监控。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15分)(2)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是世界贸易组织会议期间有时出现的现象,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0分)(3)根据以上材料,有人欢迎全球化的到来,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能够带来幸福的“馅饼”;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陷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25分)答案与解析1.A各国之间实际距离并没有“拉近”,世界也没有真的变“小”。人们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通信技术的创新使彼此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更加快捷。2.D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材料中涉及的三个时间1889年、1991年、1992年均在此之前,故D项信息无法从题干材料中获取。3.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机遇是①②④,挑战主要是指使中国的经济安全面临挑战,故③不符合题意。4.B此人的话体现了中国入世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不是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从“还要大”等信息看,此人认为中国入世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大于弊。5.(1)这是一个典型的污染转移事件。在全球化过程中,在环境问题引起国内关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反全球化是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但从根本上看,全球化的趋势难以改变,人们应当更理性地对待、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经济全球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我们应当看到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和高素质的无形服务。与此同时,也要当心经济全球化的“陷阱”,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途径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应对不当也有可能踏入经济发展中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