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解析:选B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时间“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二是抓住关键信息“相对论”“民约论”。此时,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解释科学道:“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以下对材料中“科学”最合理的认识是()A.科学仅指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B.当时学者对科学的解释较浅显C.科学是指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D.中国开始引入了科学的概念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实际上主要是一种方法,不是指科学到底是什么具体的东西,故A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并不是浅显,而是正确的,故B项错误;陈独秀对科学的解释是既要符合客观的现象又要符合主观理性,是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故C项正确;对于科学的概念,中国引入较早,在甲午战后康有为就已经开始运用科学的概念,故D项错误。3.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提出文学改良主张解析:选B材料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主共和,力图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因此选B项。4.《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解析:选BA项是维新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由“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可以看出其反对迷信将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结合起来,故B项正确;自由和民主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此题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5.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首倡民主与科学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D.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选C由“仁义道德”“吃人”等信息以及鲁迅的行文风格可知鲁迅以白话文的形式批判封建礼教,C项正确。6.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解析:选B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从“1920年”“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提倡白话文,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故D项错误。7.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这主要是因为它()A.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C.第一次举起了民主的大旗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选D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是推翻清朝统治和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属于政治革命,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思想领域的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新思想;另外,辛亥革命对旧的思想文化批判不充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