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测试卷(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29年11月21日,在华尔街股市崩盘后不久,胡佛总统召集美国主要的产业领袖到白宫开会,会上,胡佛宣布:“在以往的萧条中,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是对劳工市场立刻进行清算。我对这些政策和字眼都很反感,因为劳工不是商品,他代表了人类的家庭,此外,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由于(工资降低)突然间购买力减少了,这些行动只会加剧萧条,所以现在工资水平不应该下调,不应该减产,不应该解雇工人。”这主要说明()A.胡佛继续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B.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不是很严重C.胡佛趁危机扩大了总统的权力D.胡佛对经济危机采取了干预的措施2.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3.《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载:“是胡佛建立了好多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890种商品的关税。这说明胡佛政府()A.完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4.1932年,一位纽约市的妇女给政府官员写信说:“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这表明()A.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B.美国政府主动干预经济C.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D.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5.1933年4月上海《大公报》(右图)报道:“自日本放弃金本位后,积极倾销日货,至各国大起反感,抵制日货者达二十七国。”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B.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D.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6.罗斯福在1935年提交的年度国会咨文中宣称:“我们发现我们的人民正在经受着陈腐的不平等的煎熬……尽管我们付出了话语和行动的努力,但是特权阶层尚未铲除、社会下层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为此,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①《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②《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实行大规模救济③《社会保险法》,致力于建设养老金和保险制度④《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应该享有的权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美国前总统胡佛及其追随者大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其依据是新政()①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②规定工人最高工资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8.《美国自由的故事》写到: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9.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内涵的实质是()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10.下图是美国1890-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