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下能力提升(十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2.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看到的《人民日报》可能是在()A.1976年B.1978年C.1984年D.1992年3.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4.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图一土地改革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5.这是一个骚动而热烈的年份,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我们都下海吧”,所有的年轻或不太年轻的人们都在用这样的词汇互相试探和鼓励。上述“中国公司元年”最可能是()A.1980年B.1984年C.1987年D.1993年6.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7.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从票证A的使用和废止到票证B的出现,反映了我国()票证A票证BA.计划经济的盛行B.改革开放的起步C.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D.改革由农村到城市8.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78198519862007初级产品53.550.536.45.1工业制成品46.549.563.694.9A.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C.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汪东兴出席了会议。各地方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农业合作化以后,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8年,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材料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农村在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机构三方面的变化。(6分)(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那么,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