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ABCD解析: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时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答案:C2.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A.重商政策B.抑商政策C.海禁政策D.锁国政策解析:题干材料中商人陆二贩运灯草,最后因为税关而把灯草烧掉了,这说明明朝实行抑商政策,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故B项正确。答案:B3.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解析:题干材料信息“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表明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C4.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解析:题干中提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答案:A5.“它是中国历史上即将转型的关键时代,先有郑和下西洋主动与海外诸邦交流,后有西方传来叩启闭关自守的大门;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制度。”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一个极度集权的朝代,废除了秦以来一直实行制度”指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以剥削农民剩余劳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虽然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公有制土地所占的比例有时相当高,因为历次农民战争造成的土地重新分配,使得土地兼并过程不断反复,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比例在周而复始地变化,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材料二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摘编自《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土地流动”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答案:(1)影响:战国时期,“土地流动”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土地流向直接生产者,则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土地流向富贾官绅,往往会激化阶级矛盾。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在“土地流动”中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封建生产关系也得以延续。(2)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力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治腐败助推;君主专制的强化;特权阶层的推动。(任意4点即可)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基础巩固1.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小农经济的形成B.赋税制度的变革C.土地制度的变化D.“重农抑商”的推行解析: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表明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时期的“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