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难发达的古代农业1、2、34、5、6古代手工业的进步7、89古代商业的发展10、11、1512、13、14古代的经济政策1716、18、19、20综合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C分析表格可知,商朝与夏朝相比、西周与商朝相比,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种类增多,功能也越来越细化,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耒”“析”等农具表明当时仍使用木制农具,B项错误;表格中不涉及农业管理信息,D项错误。2.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ǔ)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解析:B材料反映的是筒车,而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灌溉工具不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筒车只是灌溉工具,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故D项错误。3.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解析: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自公元1734年至公元1766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提高粮食产量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不是耕地面积,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均土地减少主要是因为人口增长,不是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材料中表现的是人地矛盾,不涉及抑商,故D项错误。4.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A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的发展,C项因果倒置;土地兼并是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农业发展,小农经济形成无法阻止土地兼并,D项排除。5.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解析:C材料反映出两晋南朝时期农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状况,故A项错误;由农业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由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项正确;由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不能推断当时的经济重心与租佃关系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6.《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时期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A.脆弱性B.停滞性C.封闭性D.先进性解析:B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从战国到1949年粮食产量增长缓慢,可知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具有停滞性,故B项正确;封闭性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小农经济的先进性,故D项错误。7.《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