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堂学习目标】(一)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二)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三)本课难点: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知识梳理】一、夏朝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2、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二、商朝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和----------,分别授予----------、----------和----------,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4、内容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分封的主要诸侯国:----、-----、------、-----、--------、-------、等6、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7、影响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3、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4、最大特点:------------。(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5、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纠纷;③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最基本的特点)3、-----------------------------------【课堂交流】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礼运》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新变化?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王位之争)周天子年老了,打算册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课内达标】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A、夏民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3、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A、设置官员B、自称天子C、建立武装D、征派赋役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