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兴趣是学好物理进行创新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产生动机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具有了内在动机,对教学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那么应怎样激发兴趣呢?1、利用生活中的“反常”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把一纸条贴在嘴唇上,沿水平方向吹气,纸条反而向上翘了起来;将石头压在纸条上,迅速抽去纸条,石头仍静止在原处;将密闭的烧瓶中的水烧到沸腾后,再倒转过来,用冷水淋瓶外壁,瓶内的水反而重新沸腾起来;把细棉线绕在铁棒上用火烧,棉线不会着火;将陀螺盘面按扇形三等份后,再分别涂上红、绿、蓝三基色,飞快转动后的陀螺盘面不是五颜六色,反而是白色……这些“反常”现象势必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厅心,急于想知道为什么,最终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2、用生活中的一些熟悉现象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讲惯性时,可这样引入:在行驶的公交车上,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男的稍靠后面)当紧急刹车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专心看书的男子撞进了女子的怀里当男子还未回过神来时,便挨了一耳光,男子连连解释,我不是流氓而是惯性。通过该故事的导入,学生轻松地认识了惯性,搞清了惯性和习惯的区别,从而对惯性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1、没有了想象力,就没有了希望。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根本是创造,想象是修改的体现,民族的希望。也是物体发展创新的需要。没有想象,就没举世瞩目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没有想象,亚里士多德的“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仍将被人视为千古趔也就没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发现;没有想象力,科学家就不可能逆向思维奥斯特实验,也就没有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恐怕我们今天还在照煤油灯呢;想象力是创新的原动力,任何人都要有想象力,尤其是学生的想象力最为丰富,不要害怕学生标新立异,这正是创新的重要品质,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想象。2、老师应该是火源,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创造之火,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重在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积极探索,得出解决问题的开放式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和谐的统一。如:乒乓球掉进深坑里应该怎么办?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积极思维探索,得出很出多开放式的答案;用水灌进坑里,乒乓球就浮上来了用钳子夹上来;用长竹杆掏;用锄头挖开;用吸气方式吸出……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解释,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创造性,不能给出解决问题的所谓“标准答案“应提倡”开放式答案。三、采用鼓励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个人不能没有信心,自信造就一个人,自信者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自信者乐观、敢为、有为。自信是需要建立的,老师的表白、鼓励、肯定,正是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放弃“挑毛病”的模式。香港有位中学老师决定每天表扬一个学生一年后,他发现那些最“坏”的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学生则从老师的眼神里、言语里、行为里肯定自身的价值。一个只依赖老师迷信权威、书本的、丧失自信的人又怎能创新呢?可见加强学生自信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鼓励是正面教育原则的体现。一个人的成长、成功,都离不开鼓励。在教学中应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