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践行学习共同体教学的几点思考英语课堂践行学习共同体教学的几点思考:本文介绍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和特性,并结合英语课堂的本质特征,对如何有效践行学习共同体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课堂是学习共同体的主阵地1.课堂的社会学形态综合分析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课堂大体上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原始共同体社会;二是群体性社会;三是学习共同体。这第三种形态,学习共同体是课堂最本质的形态。2.学习共同体的概念1881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区分人类社会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类型:共同体与社会。社会是由理性主导的,是基于规则的,共同体是因共享的价值和观念而凝聚的,是基于规范的。学习共同体不是简单地对以地域或血缘为连接纽带的原始的共同体的复归,而是对人类美好精神家园的追求。3擘校是学习共同体的一种形式,课堂是学习共同体的主阵地著名教育学家Ernest.L.Boyer曾提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校为了成为共同体需要变成一个“目的明确的地方、交往的地方、公平的地方、遵守纪律的地方、关心人的地方以及用于庆祝的地方”。而课堂则是学校这一学习共同体之下的更微观的学习共同体。帕森斯曾说过,班级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小单位,而作为班级主要活动时空的课堂则也应该是以“学习共同体”形态存在的,因为在课堂中从来都不缺乏共同目标、共同生活过程、共同规则合作与交往、个人的归属感与主体感等特征或要素。二理想模型课堂学习的共同体特性.以学习共同体为承载形式的课堂,理想模型是马斯·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核心,它是韦伯阐释社会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经验现实的概念工具,是通过对许多差异的、离散的、偶然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综合所构建的近似的、典型的、理想化的类型。它是思维逻辑中的建构物,在现实中与其完全匹配的形态几乎不存在,但其变式却多种多样。韦伯的理想类型和价值判断没有关系,除了纯逻辑上的完善外,它与任何形式毫不相干。近三年来,我们对从农村到城市的中小学课堂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调查,对师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访谈,发现大多数人认为有效地授受知识、宽敞明亮、互动交流等方式很重要。1.学习的社会性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特质,在课堂共同体中,学习是同客体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它也是认知性实践、伦理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这三种实践方式不仅是手段,更是过程,是经验,是一种生活方式。课堂首先是一个符合人类知识的社会性建构方式的社会空间。当前国内有部分学者以共同体的视角来打量学校和课堂时,其意识或潜意识就是要摒弃学校及课堂与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与真实情境相割裂的状态,而追求学习的社会化价值,倡导知识的产生过程是社会性的,是不断建构的。倡导学习不仅是个体化的过程,更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态度的改变是通过全方位地、充分地参与有组织的社会交往、社会实践的过程来完成的。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比通常所说的“班级”和“班集体”更能突显课堂本质以及学习的社会性构建特征。“班级”和“班集体”要求所有学生对于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理解与达成度,而学习共同体是通过针对“同一性”的博弈而实现的尊重“差异”的共同体,在学习的社会性建构的过程中,应更注重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特价值。2.学习的自主性有了主体真正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作为共同体中一员的教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唤醒、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观念和探究精神。在学习共同体中,在教师专业化的弓{领下,学生积极探索、自觉实践、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地成长与发展。自主学习并非“独学而无友”;相反,这样的学习更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协商、质疑和分享。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我们”为伴。这样的学习,只有在去权威、组织扁平化相互尊重差异的学习共同体中才可能真正发生、3.教育活动生活性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当前教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越来越在制度化的教育体制中远离了生活。课堂本身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