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审计局档案管理方法为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充足发挥审计档案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结合我局实际状况,制订本方法。审计档案(一)审计档案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含有保存价值的多个文字、图表、声像等多个形式的统计,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物证据。(二)在审计活动中形成的下列文献和材料,应当分类归入审计档案。1、审计告知书、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及部门、单位领导的审批意见,以及审计建议书和移交解决书等审计公文。2、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意见和审计组的书面阐明,审定审计报告的统计、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及有关性资料。3、审计工作方案、检查审计意见书的贯彻状况,后续审计及审计决定执行状况的报告、领导批示和统计。4、与审计有关的群众来信和来访统计及群众举报材料。5、以录音、录相或计算机储存的软件等视听材料。6、其它按规定应归入审计档案的文献和材料。(三)在审计活动中,严禁使用圆珠笔、铅笔、红笔书写文献和材料(涉及拟稿、领导订立意见等),以确保档案笔迹清晰,含有耐久性。(四)审计档案应按项目立卷,一种项目可立一种或几个卷,不得将几个审计项目合并立卷。跨年度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止的年度中立卷。(五)审计案卷内的文献和材料应以结论性文献材料、证明性文献材料、立项性文献材料三个单元为序进行排列。第一单元为结论性文献材料,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献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1、向上级部门报送的有关本项目的审计状况报告;2、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书;3、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或审计意见书的执行状况;4、有关审计解决的请示,审计事项的报告及上级部门或领导的批复、批示;5、审计报告及审定报告的会议纪要;6、被审计单位或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7、被审单位或人员对审计决定的复审申请,对审计决定的申诉材料;8、有关本项目的通报、解决意见;9、移交解决意见书。第二单元为证明性文献材料,按与审计报告所列问题和审计评价意见相对应的次序,对审计证据、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法规根据进行排列:1、审计证明问题汇总统计;2、审计证明问题分项统计;3、其它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第三单元为立项性文献材料,按文献材料形成时间次序并结合文献材料的重要程序进行排列:1、上级部门或领导对项目审计任务的批示和布署意见;2、与审计项目有关的群众来信、来访统计;3、本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4、审计告知书。(六)审计案卷内每份或每组文献材料之间排列规则应当是: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材料在前,次要材料在后;汇总性文献材料在前,原始文献材料在后。(七)根据谁审计谁立卷的原则,建立立卷归档工作责任制。在制订项目审计计划时,审计组组长即应指定专人负责审计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审计项目实施时,审计人员应及时收集和整顿所分项目的文献及有关材料;审计终止时,由审计组组长指定的负责人对审计项目形成的全部文献和材料进行收集、整顿、鉴别、取舍,并按立卷的规则和办法进行组卷,做到审结卷成。经审计组组长复查后移交档案管理人员。其它档案(一)除审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档案外,下列档案也由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管理:1、上级部门及领导对审计工作的批示、讲话、批复及有关规定、方法、告知及文献;2、有关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请示、报告等文献;3、在审计工作会议或审计学术交流会议上,我局代表的讲话稿及会议的重要文献;4、机构改革、人事任免文献及干部调令、行政、工资介绍信,岗位责任制;党员记录表、干部记录表;5、参加中心工作的计划、总结、请示、报告及典型材料;各级党委政府及工作部门有关局机关的表彰文献。6、重要活动的实施方案、总结及有关材料。7、群众来信、来访统计;8、综合大事记。9、其它与审计工作有关的档案。(二)上述档案的排列次序为:1、请示与批复排列在一起;批复在前,请示在后;2、正件与附件排列在一起,正件在前,附件在后;3、正本与定稿(有领导签批的初稿)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