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的解剖和麻醉一、实验目的1、对的解决活体动物;2、观察哺乳动物内部构造,理解各器官形态学特性;3、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一步练习活体动物的安全抓取、麻醉处死、保定解剖。二、实验原理1、戊巴比妥:惯用其钠盐,为白色、结晶性的颗粒或白色粉末。无臭味微苦,有引湿性,极易溶于水,在乙醇中易容,在乙醚中几乎不溶。水溶液呈碱性,久置易分解,加热分解更快。口服易吸取,快速分布全身各组织与体液中。易通过胎盘屏障和血脑屏障。重要在肝脏代谢失去活性,并从肾脏排泄,只有约1%左右从唾液,粪和胆汁中排除,蓄积作用较小。戊巴比妥是中效类巴比妥类药品。巴比妥类药品的镇静,催眠和麻醉作用机理为克制脑干网状构造上行激活系统所致,且含有高度选择性,对丘脑新皮层通路无克制作用,故无镇痛作用。戊巴比妥对呼吸和循环有明显的克制作用。能使血液红,白细胞减少,血沉加紧,延长血凝时间。苏醒期长,普通需6到8小时才干完全恢复。用于全身麻醉及中枢神经兴奋药中毒的解救,因剂量不同而体现出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作用。注射一定量可致死,因此还被作为注射死刑的药品。2、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含有许多独特特性,因而大大提高了后裔的成活率、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消化:涉及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口腔:哺乳动物的口腔咀嚼和口腔消化引发了口腔构造的较大变化。出现了肉质的唇,为吸乳、摄食、辅助咀嚼的重要器官,并为发音吐字器官的构成部分。为适应口腔咀嚼活动,哺乳类口裂缩小,并在两侧牙齿的外侧出现了颊部。口腔顶壁由骨质的硬腭及软腭所构成,从而把鼻腔开口(内鼻孔)与口腔分隔开,鼻的通路即沿硬腭。软腭后行,直至正对喉的部位,后鼻孔开口于咽腔。腭部常有角质上皮的棱,可避免食物滑脱。口腔内有十分发达的肌肉舌,有助于摄食、搅拌及吞咽,并为人类发音的辅助器官。舌表面分布有味蕾,为味觉器官。上、下颌骨上着生有异型齿,因齿的形状和功用不同,可分为门齿一一切割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咬、切、压、研磨食物等多个功效。不同食性的哺乳动物,其牙齿的形状、数目都有很大变化。咽:哺乳动物的咽构造完善,前接口腔,后通喉与食道。由于次生腭的形成,内鼻孔也开口达咽部,故咽部是消化管与呼吸道的交叉处。在咽部两侧尚有耳咽管(欧氏管)的开口,可调节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咽部周边有淋巴腺体(扁桃体)分布。喉门外有一会厌软骨,其启闭以解决咽、喉交叉部位呼吸与吞咽的矛盾。食道:紧接咽之后,为一细长的管,下端接胃。食道为食物通过之通道,无消化作用。胃:是哺乳动物消化道的重要部分,其形态常因食性的不同而变化,多数哺乳类为单胃;草食性哺乳动物为复胃,又称反刍胃,普通由4室构成,即瘤胃、蜂巢胃(网胃)、瓣胃和腺胃(皱胃)。仅腺胃为胃本体,含有腺上皮,能分泌胃液,其它3个胃室均为食道的变形。含有复胃的草食性动物,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要进行多次反刍,直至食物充足分解为止。小肠:哺乳动物的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涉及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小肠分化程度高,其粘膜富有绒毛、血管、淋巴和乳糜管,加强了对营养物质的吸取作用。大肠:较小肠短,粘膜上无绒毛,其粘液腺能分泌碱性粘液保护和润滑肠壁,以利粪便排出。在大肠开始部的一盲支为盲肠,其末端有一蚓突。盲肠在单室胃的食草动物特别发达,除海象、犰狳、大食蚁兽、蹄兔等有1对盲肠外,其它哺乳动物都只有1个盲肠。哺乳动物的大肠可分为结肠与直肠,直肠直接以肛门开口于体外(泄殖腔消失),是哺乳类与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明显区别。消化腺:哺乳动物的消化腺除3对唾液腺外,在横隔背面,小肠附近尚有肝脏和胰脏,分别分泌胆汁和胰液,注入十二指肠。肝脏除分泌胆汁外,尚有贮存糖原、调节血糖,使多出的氨基酸脱氧形成尿及其它化合物,将某些有毒物质转变为无毒物质,合成血浆蛋白质等功效。排泄系统:哺乳动物的排泄系统构造完善,涉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另外,皮肤也是哺乳类特有的排泄器官。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哺乳动物的肾普通由一对构成,位于腹腔背面,脊柱的两侧。肾呈豆状,其内缘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