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对当代化的认识一当代化理论与否是一种筐“当代化”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五四”后来有关东西文化观的争论中,严既澄在193月发表于《民铎》杂志的《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出现了“近代化的孔家思想”的提法,1927年柳克述在其《新土耳其》一书中将“当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在1935年有关中国文化出路的讨论中,“当代化”一词逐步为知识分子所接受,取代了“西化”、“中国化”等概念而广为沿用。但中国并未因此而产生出一套有关当代化的理论体系。当代化研究形成规模始于二战后来的西方,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快速兴起,它的兴起引发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关注,但各学科又有各自的理解。虞和平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当代化历程·绪论》中指出:在社会学家看来,当代化是一种传统社会的变革,也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性的过程。在经济学家看来,当代化就是经济由不发达成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档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在政治学家看来,当代化是传统政体向当代化政体的转变过程、政权的合理集中化和科层化(制度化)的过程。在历史学家看来,当代化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多个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学家看来,当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过程。罗荣渠先生认为当代化涵义大致有四类:(一)当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的历史过程。(二)当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三)构造功效学派认为的当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四)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方面认为,当代化重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过程。另外,人们对当代化的历程和模式也认识不一,有人认为中国当代化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有的认为始于洋务运动,尚有人认为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二中国的当代化理论萌芽早于西方吗罗荣渠先生多次分析马克思与当代化理论的关系,指出马克思早已形成有关“当代”的科学概念,并得出一种结论:马克思虽未使用过“当代化”一词,但有关当代化的思想,事实上早在他的唯物史观形成之初即以提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有关当代社会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固然远远早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怎么能将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当做研究当代化的理论工具的同时,又认为中国有关当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早于西方当代化理论呢?我们懂得,一种社会理论的发展是与社会实践的变化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现状才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社会理论。人类社会的当代化历程起始于欧洲,事实上,有关当代化的理论也发端于欧洲。从18世纪开始,就有某些欧洲的社会学家,如法国的圣西门、孔德、杜克海姆、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等等,以欧洲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从传统到当代的发展规律。他们即使尚未正式提出“当代化理论”这一名称,而陈之为“社会进化论”,但该理论事实上已包含着当代化理论的内核——对人类社会如何从传统到当代化的变迁过程的认识。特别是韦伯,他系统地叙述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因素,并对东、西方资本主义当代化的前提条件和成败因素作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当代化过程中精神与物质的互动关系。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化含义的探索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对当代化含义的认识最后应当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化含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化含义的科学界定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内涵与外延相结合。当代化含义必须由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干规范、清晰和明白,才干更具现实感和实践性。中国当代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已经进行了充足地揭示,就是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而外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化的时空界限。从空间上说,就是中国的当代化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领域的全方面发展。从时间上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化不是无限的范畴,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