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增城区仙村镇中心小学何映华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6页例9,练习四第6、7题。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能纯熟运用解决问题的普通过程,即: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想与反思。过程与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情境,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问题呈现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办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办法,能够对的解答分段计费问题。教学难点:纯熟对的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1.教师:同窗们都坐过出租车吗?你懂得出租车是如何计费的吗?2.终究出租车的收费原则是采用什么计费原则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租车计费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计费的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提炼具体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一)阅读与理解数学活动1:反思:如何计算出租车费?解说:全程按单价计费数学活动2:行驶的里程(km)1234567出租车费(元)反思1:如何计算出租车费?解说1:分段计费(补充板书:分段)反思2:两种收费原则有什么不同点?你喜欢你那种收费原则?解说2:少算:13-10.5=2.5(元)前3km少算:7-1.5×3=2.5(元)【设计意图】解决分段计费问题是学生初次碰到的新问题,其核心是理解题意,特别是理解计费原则。为了协助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收费原则,教师采用条件分段理解,引导学生逐条逐句地解释含义,并结合具体数据让学生经历“从做中学”从算中理解计费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两个收费原则的要点进行明确的归纳和概括,既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有效地突破了分段计费问题的教学核心和难点。(二)分析与解答数学活动3:行驶的里程(km)1234567出租车费(元)1.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尝试解答。(1)教师启发引导:我们已经理解了题意,也理解了这个问题中的收费原则是分两段计费的,那么同窗们能不能尝试用自己的办法进行解答?(2)学生尝试解答。办法一:7+1.5×4办法二:1.5×7=10.5(元)=7+67-1.5×3=2.5(元)=13(元)10.5+2.5=13(元)答:应付13元。2.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不同的解答办法。反思:办法一:前面3km应收7元,背面4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办法二:能够先把7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再加上前3km少算的。解说:一种是分两段来计算;一种是先假设再调节的办法;分段计费的问题都能够用加法计算。【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数学生容易想到用第一种解答办法解答。但第二种解答办法学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引导。如:如果把前面一段3km也按每千米1.5元收费,车费是少算了还是多算了?3.引导学生积累解决分段计费实际问题的经验。变换例题条件:如果行驶里程变了,你还能用刚刚的办法计算出车费吗?【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的是克服障碍的探究活动,教师沿用例题情境,变换问题条件,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变换后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也有助于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规律,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的发展。(三)回想与反思1.回想: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解决的?2.反思用“分段计算”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办法。揭示规律:应付车费=7+1.5×(总里程-3)。质疑:为什么是用7元去加后段里程的车费?3.反思用“先假设再调节”办法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与办法。揭示规律:应付车费=1.5×总里程+2.5。4.教师归纳。(1)通过同窗们刚刚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发现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规律,找到理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两种普通办法。(2)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都应当像这样对解答的过程与办法进行回想与反思,从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