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2.掌握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3.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细胞膜构造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重点:主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2.难点:胞吞、胞吐过程的特点和意义。【教学过程】一、教学方略: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基本思路能够拟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列举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提出这些物质为什么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问题,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的概念也可在此对比总结),阐明主动运输的意义。最后可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二、教学中还应注意下列几点:1.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问题探讨”中第3道讨论题,应当充足重视。第1节“被动运输”中已阐明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能通过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而本节“问题探讨”中的现象表明碘离子是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学生能够就此提出问题。2.能够采用比方或类比的办法,方便于学生理解,如“逆水行舟”等。3.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理解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的疾病的研究进展,理解变形虫通过胞吞和胞吐过程的生活史,强化学生的个人卫生观念。4.引导学生比较和总结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进一步获得提高。二、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能够看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取碘不可能是通过被动运输实现的,被动运输的重要特性之一是顺浓度梯度运输。2.提示:和逆水行舟同样,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吸取碘需要细胞提供能量,来克服逆浓度梯度造成的浓度差。3.提示:这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并不是特例,它含有一定普遍性,由于某些特殊的细胞环境需要富集特定的物质。(二)思考与讨论1.胞吞、胞吐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加,更离不开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这些都与生物膜构造的特性有关。2.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重要为分泌蛋白,分泌蛋白需要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再穿过细胞膜在细胞外发挥作用,需要都有胞吞和胞吐过程参加运输。(三)技能训练1.和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2.和是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3.提示:由于以上四种离子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较大,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干维持这种状况。三、参考资料1.生物膜对小分子的转运细胞膜是细胞内与细胞所处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透性屏障,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物质的大小及性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体分子和小的脂溶性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完毕运输,带电离子或大某些的分子需经由离子通道或载体蛋白协助进行运输。这类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特定的孔道,并且这种孔道的开与关是可调控的。控制开关的机制之一是胞外的信号分子通过与通道蛋白的结合,变化这些蛋白的构象,使通道打开或关闭。这种通道称为配体门通道。另一种控制方式是细胞内或细胞外特定离子的浓度发生变化而造成膜电位变化,而膜电位的变化又造成通道蛋白构象变化,由此来控制通道的开关,这类通道称为电位门通道。例如,当胞液中游离的浓度增加时,某些的通道打开。通道开放的时间是非常短的,经常只有几毫秒,被运输的物质顺浓度梯度快速穿过通道。不同通道常形成一种完整的系统,互相间协调,共同产生某一效应。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能与特定的分子和离子,如糖类、氨基酸,或金属离子等结合,将这些分子或离子从膜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载体蛋白含有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蛋白普通只能转运一类分子或离子。载体蛋白与分子或离子的结合是可逆的,即它转运到一侧后,就会与所运载的分子或离子分离。载体蛋白的转运效率与分子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的大小有关。在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将物质从膜的一侧运输到膜的另一侧,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由于物质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运输的。例如,哺乳动物肝细胞上的葡萄糖载体,是一种横跨膜的蛋白,这种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构象是载体的葡萄糖结合点面对细胞膜外侧,另一种构象是结合点面对细胞膜的内侧。这种蛋白可将葡萄糖通过膜向细胞内外两个方向运输。终究向哪个方向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