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为确保产品在使用寿命周期内的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下列简称RAMS),建立执行可靠性分析的典型办法,更加好地满足顾客规定,确保顾客满意,特制订本程序。2合用范畴合用于本集团产品的设计、开发、实验、使用全过程RAMS的策划和控制。3定义RAMS:可靠性、有效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Reliability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毕规定功效的能力。可靠性的概率度量亦称可靠度。A——Availability有效性:是指产品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令人满意地发挥功效的概率。M——Maintainability可维护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维修性的概率度量亦称维修度。S——Safety安全性:是指确保产品能够可靠地完毕其规定功效,同时确保操作和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FME(C)A:FailureModeandEffect(Criticality)Analysis故障模式和影响(危险)分析。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指可修复产品(部件)的持续发生故障的平均时间。MTTR平均修复时间:指检修员修理和测试机组,使之恢复到正常服务中的平均故障维修时间。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的任务,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有关的数据的集合。4职责4.1销售公司负责获取顾客RAMS规定并传递至有关部门;组织对顾客进行产品对的使用和维护的培训;负责产品交付后RAMS数据的收集和反馈。4.2技术研究院各技术职能部门负责拟定RAMS目的,拟定对所用元器件、材料、工艺的可靠性规定,进行可靠性分派和预测,负责建立RAMS数据库。4.3工程技术部负责拟定能确保明现设计可靠性的工艺办法。4.4采购部负责将有关资料和外包(外协)配件的RAMS规定传递给供方,并督促供方实现这些规定。4.5制造部负责严格按产品图样、工艺文献组织生产。4.6动能保障部负责制订工装设备、计量测试设备的维修计划并实施,确保其处在完好状态。4.6品质确保部/检测中心负责对产品及其零部件进行可靠性实验并提出实验报告。负责厂内RAMS数据的收集和反馈。4.7物流部负责产品交付中的防护。4.8人力资源部负责RAMS知识的教育和培训。5工作程序5.1设计过程RAMS的控制5.1.1可靠性设计是为了在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拟定隐患(和单薄环节),并采用设计防止和设计改善方法有效地消除隐患(和单薄环节)。5.1.1.1可靠性设计准则的重要根据普通有:a)合同规定的可靠性定性、定量规定;b)合同规定引用的有关规范、原则、手册等提出的可靠性设计规定或准则;c)同类型产品的可靠性设计经验以及可供参考采用的通用可靠性设计准则;d)产品的类型、重要程度及使用特点等。5.1.1.2可靠性设计准则的内容重要涉及:a)制订元器件大纲b)降额设计c)简化设计d)余度设计e)热设计f)防腐蚀、老化设计5.1.1.3在可靠性设计过程中产品研发人员应拟定和预测对应的可靠性参数,惯用的可靠性参数有:a)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b)工作寿命:产品从开始工作到报废为止的全部工作时间;c)初次翻修期限:在规定的条件下,产品从交付(或开始使用)到初次经工厂大修(或翻修)的工作时间和(或)日历持续时间。d)贮存期限:即贮存寿命,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储存时,仍能满足规定质量规定的时间长度。5.1.2RAMS目的的分派当产品的构造复杂时,产品研发人员应将可靠性指标自上而下逐级地分派到各个简朴的构造中去。这是一种由整体到局部,由上到下的分解过程,即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规定转换为每一种分系统的可靠性规定。可靠性分派有许多办法:如等分派法、目的可行性法、最小工作量算法和动态规划法等。例:目的可行性法——在产品的可靠性数据缺少的状况下,按照影响产品可靠性的几个重要因素(如:复杂度、技术成熟度、重要度及环境条件)进行评分(每一种因素的分值在1~10之间,难度越高评分越高),然后根据评分的成果给各分系统或部件分派可靠性指标。5.1.3应力分析应力分析是惯用的可靠性设计办法。产品开发过程中,产品研发人员应在常规设计办法的基础上,运用适宜的应力分析办法(如有限元分析),对重要和核心零部件进行强度校核计算,并提出对应的改善方法,以确保设计产品的可靠性。5.1.4核心部件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