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案与技术方法4.1普通规定4.1.1管道施工和敷设前,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在管道安装施工前对管材和有关产品资料进行验收。4.1.2管材资料验收项目:1管材的检查报告和产品质量确保书。2生产厂提供与产品有关的技术文献,其中涉及所用原材料牌号等。3查验管材的产品合格标志。4.1.3连接件验收项目:1不锈钢套、螺栓、橡胶套、电热熔带等质量确保书。2查验连接件的产品合格标志。4.1.4管道应敷设在原状土地基或开槽后解决回填密实的地基上。4.1.5施工时,根据管顶的最大允许覆土深度,要按设计规定对管材环刚度、沟槽及其两侧原状土的状况进行核对,当发现与设计规定不符时,可规定变化设计或采用对应的确保管道承载能力的技术方法。4.1.6当塑钢缠绕管穿越铁路时,应设立保护套管,套管内径要不不大于塑钢缠绕管外径300mm。塑钢缠绕管不得在建筑物和各类构筑物的基础下面穿越。4.1.7管道在敷设、回填过程中,必须确保工程不受地下水影响,在地下水位高于开挖沟槽槽底高程的地区,地下水位应降至槽底最低点下列,当基础强度达成规定时,方可停止减少地下水。4.1.8管道应直线敷设。当碰到特殊状况需运用管材柔性进行折线或弧形敷设时,其偏转角和弯曲弧度应符合生产厂规定的允许值。4.2装卸、运输和堆放4.2.1管材装卸规定:1管材装卸时,严禁管材抛落及互相撞击。2装卸时吊索应采用柔性软质的、较宽的尼龙吊带或绳,不得用钢丝绳或铁链直接接触吊装管材。3管材的起吊宜采用两个吊点起吊,严禁穿心吊。4.2.2管材的运输规定:1发运的管材应做好管材端口的保护。2大口径管材运输时,宜在管侧嵌入楔保护。3管材在运输车上的堆放高度应符合国家交通管理条例的规定。4.2.3管材堆放规定:1管材寄存场地应平整,堆放应整洁;管材堆放时两侧应采用木楔和木板档住,避免滑动。2管材堆放不适宜过高,堆放层数应根据生产厂的规定执行。3不同直径与不同环刚度等级管材宜分类堆放。4橡胶套、螺栓、不锈钢套等宜放在库房存贮。4.3沟槽4.3.1沟槽形式应根据施工现场环境、槽深、地下水位、土质状况、施工设备及季节影响等因素制订。4.3.2管道基础层型式及管基础支承角2,应依基础地质条件、地下水位、管径及埋深等条件拟定。4.3.3沟槽槽底净宽度,可按各地区的具体状况并根据管径大小、埋设深度、施工工艺等拟定。当管径不不不大于0.45m时,管道每边净距不亦不大于0.3m;当管径不不大于0.45m时,管道每边净距不适宜不大于0.5m。4.3.4槽底不得受水浸泡,若采用人工降水,应待地下水位稳定降至沟槽底下列时方可施工。4.4管道基础4.4.1管道基础采用土弧基础,对普通土质,应在管底下列原状土地基或经回填扎实的地基上铺设一层厚度为100mm的中粗砂基础层;本地基土质较差时,可采用铺垫厚度不不大于200mm的砂砾基础层,也可分二层铺设,下层用粒径为5~32mm的碎石,厚度100~150mm,上层铺中粗砂,厚度不不大于50mm。基础密实度应符合本规程表的规定。对软土地基,当基础承载力不大于设计规定或由于施工降水等因素,地基原状土被扰动而影响地基承载能力时,必须先对地基进行加固解决,在达成规定的地基承载力后,再铺设中粗砂基础层。4.4.2对由于管道荷载、地层土质变化等因素可能产生管道纵向不均匀沉降的地段,应在管道敷设前对地基进行加固解决。4.5施工排水4.5.1减少地下水位1对地下水位高于开挖沟槽槽底高程的地区,施工时应采用减少地下水位方法,避免沟槽失稳。2排水管临近建筑物的地方,减少地下水位时,应采用防止方法,避免对建筑物产生影响。3减少地下水位的办法,应根据土层的渗入能力、降水深度、设备条件等选定。4.5.2降水质量规定1沟槽内不得积水,严禁在水中施工。地下水位应降至槽底最底点下列0.3~0.5m;2管道敷设完后,进行回填土作业时,不得停止减少地下水。待管道稳定固结后,方可停止减少下水。4.6聚乙烯塑钢缠绕管道安装4.6.1铺管1铺管前,应根据设计规定,对管材规格及连接类型、数量进行验证,并按产品原则规定逐节进行检查,不符合产品原则的管材严禁敷设;2搬运时须轻抬、轻放,严禁在地面拖拉,如出现管壁破损或钢带裸漏应及时用微型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