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1合用范畴本规定合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2点位布设原则2.1全方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方面覆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运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方面覆盖调查区域内多个污染类型的场地,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2.2可行性原则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状况,充足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2.3经济性原则确保样品代表性最大化,最大程度节省采样成本、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2.4持续性原则点位布设在满足本次调查的基础上,应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状况,并考虑国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需要.2。5分级控制原则土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按国家、省、市不同层次需求分级设定,拟定的调查点位实施分级控制、分级管理。2.6相对一致性原则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别性应尽量小,在性质上含有相对一致性。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别性尽量大。3点位布设准备3.1硬件设备3.1。1点位布设辅助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摄影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GIS网格布点的ArcGIS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3。1.2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规定各省以1:25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根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点位布设底图应涉及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运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公路)、植被等基本图。根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采用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000~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10万~1:20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荐采用1:25万.3.2资料收集与分析3.2.1自然环境(1)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地理位置(经纬度)及面积;地表风化层特性;海拔高度、地形特性(即高低起伏状况),周边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状况。(2)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类型(冲积、洪积、坡积、堆积、风积、海积、沉积、淤积、残积等)、分布及其与土壤类型发育的关系。(3)区域气候与气象特性区域重要气候与气象特性,涉及降水量、降水酸度、年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重要的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梅雨、冰雹和寒潮)。(4)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性地表水资源的分布、流量及运用状况,地表水文特性及水质现状;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化学性质等资料,以及对应比例尺的水系图.地下水开采运用状况,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径流、排泄、补给等),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等。(5)植被及生态系统状况地表特性性植被类型、分布及覆盖状况;农、林、牧业栽植的树、草、农作物等资料.本地重要生态系统(农田、都市生态、森林、草原、湿地、水域)等现状.3。2.2社会环境(1)人口与健康状况人口分布、密度,人均收入与寿命,地方性长久的或新出现的疾病、各类疾病的发病率等。(2)农业生产与土地运用状况耕地面积,种植构造,作物产量,重要“菜篮子”种植区肥料(化肥、有机肥)、农药使用品种及施用水平,污水浇灌状况,土地运用类型及规划。(3)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状况工业污染源类型、数量与分布(并将污染源标注在工作底图上);污染场地类型、污染源及其历史状况,涉及污染场地产权状况及使用者变更状况,工业过程(公司产品、使用的化学品、原材料和中间产物的储存和运输),废物及废物解决场位置,废水、废气及其重要污染物向土地和水体的排污状况,污染事故发生状况,固体或液体的燃料动力(含燃料储存和灰分解决),场地的外来填充物,土壤污染事故发生区重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3。2.3图件资料调查区域内土壤类型图、地形地貌图、植被图、土地运用图、污染源分布图、土壤调查历史布点图、大比例尺电子地图(电子和纸质)等资料,以及采样期内场景照片。3。3布点编码全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