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医学绪论1、防止医学是当代医学的方向,防止是治本的方法2、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①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内小儿死亡率最敏感)②人口平均寿命③患病率④生长发育状况3、研究办法:根据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与否进行了干预,分为:①调查研究:通过被动性描述收集原始资料进行问卷、测量、体检、查资料实验室干预:非人群干预②实验研究(干预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主动干预现场研究:人群研究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共同点:都进行了干预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分为:①宏观研究:人群(防止医学中惯用)②微观研究:非人群4、防止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防止为核心思想,通过多学科多方位研究各类环境与健康的互有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以达成确保健康,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5、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6、三级防止是防止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方略三级防止:在疾病的病前(易感期)、病中(潜伏期)、病后(发展期和转归期)各阶段采用对应的医学方法划分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第一级防止为病因防止;第二级防止为“三早”防止,即早发现、早诊疗、早治疗;第三级防止为对症治疗、避免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如何选择三级防止:①病因与否明确;②疾病的严重性与否可逆环境与健康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其所包含的多个因素;围绕人类周边的多个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构成的与人群健康亲密有关的客观物质与非客观条件。自然环境:指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像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此生环境: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中,使天然形成的环环境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社会环境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者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3、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出环境中浓度4、人群健康反映谱(冰山现象):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群的反映图谱冰山现象中重要的两类人群1)高危人群(敏动人群):部分敏感的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人群2)高暴露人群5、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物质的统一性,互相作用的双向性,二重性)1)人与环境的物质统一性:地球环境的变迁与生命;人与环境最本质的联系是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移;生命的特性是新陈代谢2)对健康影响的二重性:有利有害,取决于浓度或量3)互相作用的双向性:改造环境;反作用于人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映:正常调节,代偿状态,失代偿状态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其突出的标志是许多人因此出现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特点:➀不仅限于物质因素②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➂污染物的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➃对人的健康造成直接和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2、影响环境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因素(影响环境对健康效应的因素):(1)环境的性质(2)作用条件、时间、途径、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剂量。分布含有选择性和不均匀性;生物转化含有生物解毒和生物活化的二重性;剂量是决定毒性的最重要因素,有两种关系:a剂量-效应关系:一定的剂量引发一定程度的效应这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剂量-反映关系(S型、U型曲线):某种效应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或反映率表达此规律S型曲线:致病毒物最高溶血浓度的理论基础U型曲线:人体需要的营养素适宜范畴的理论基础(3)个体(4)联合作用:(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因素同时或短时间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相加、协同、拮抗3、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概念:化学物在体内的吸取,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生物富集作用不是处置过程环境化学物的吸取:经多个途径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4、污染物的分类一级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