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中医防治指南1、概述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及慢性高血糖所致的糖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脂代谢紊乱、血管活性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M)增厚及肾小球硬化。DN的患病率为20%~40%,现在,DN已成为造成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致病因素。DN早期,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可有效制止病情的进展。一旦发生临床期DN,则肾功效呈持续性减退,直至发展为终末期肾功效衰竭。本病属中医“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2、病因病机2.1、发病因素:DN为素体肾虚,糖尿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五脏受损,兼夹痰、热、郁、瘀等致病。发病之初气阴两虚,渐至肝肾阴虚;病情迁延,阴损及阳,伤及脾肾;病变晚期,肾阳衰败,浊毒内停;或见气血亏损,五脏俱虚。2.2、病机及演变规律:DN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可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尿浊、夜尿频多,进而下肢、颜面甚至全身水肿,最后少尿或无尿、恶心呕吐、心悸气短、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其病机演变和症状特性分为三个阶段。2.2.1、发病早期气阴两虚,渐至肝肾阴虚,肾络瘀阻,精微渗漏。肾主水,司开阖,糖尿病日久,肾阴亏损,阴损耗气,而致肾气虚损,固摄无权,开阖失司,开多阖少则尿频尿多,开少合多则少尿浮肿;或肝肾阴虚,精血不能上承于目而致两目干涩、视物含糊。2.2.2、病变进展期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则面足水肿,甚则胸水、腹水;阳虚不能温煦四末,则畏寒肢冷。2.2.3、病变晚期肾体劳衰,肾用失司,浊毒内停,五脏受损,气血阴阳衰败。肾阳衰败,水湿泛滥,浊毒内停,重则上下格拒,变证蜂起。浊毒上泛,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水饮凌心射肺,则心悸气短、胸闷喘憋不能平卧;溺毒人脑,则神志恍惚、意识不清,甚则昏迷不醒;肾元衰竭,浊邪壅塞三焦,肾关不开,则少尿或无尿,并见呕恶,以致关格。2.3、病位、病性本病病位在肾,可涉及五脏六腑;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脾肾虚,五脏气血阴阳俱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浊毒、湿热等。3诊疗3.1、临床体现3.1.1、症状本病早期除糖尿病症状外,普通缺少肾脏损害的典型症状;临床期肾病患者可出现水肿、腰酸腿软、倦怠乏力、头晕耳鸣等症状;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可伴有高度水肿;肾功效不全氮质血症的患者,可见纳差,甚则恶心呕吐、手足搐搦;合并心衰可出现胸闷、憋气,甚则喘憋不能平卧。3.1.2、体征:早期无明显体征,之后可逐步出现血压升高,或面色恍白、爪甲色淡、四肢浮肿、胸水、腹水等。3.2、理化检查3.2.1、尿液检查3.2.1.1、尿微量白蛋白早期肾病患者体现为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增加,20~200μg/min。3.2.1.2、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早期DN尿蛋白定量<0.5g/d;临床DN,尿蛋白定量>0.5g/d。3.2.1.3、尿常规:DN早期无明显尿蛋白异常,其后可有间歇性蛋白尿发生,临床期可有明显持续性蛋白尿。3.2.2、外周血检查:DN肾功效不全可出现血红蛋白减少。3.2.3、血生化检查:临床DN及DN晚期可见肾功效不全,出现血肌酣、尿素氮升高。3.3、诊疗、分期原则3.3.1、诊疗原则DN确实诊应根据糖尿病病史、临床体现、理化及病理检查,以及肾功效等综合作出判断。3.3.1.1、早期DN、糖尿病病史(常在6~以上),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UAER达20~200μg/min或30~300mg/d),即应拟诊早期DN。3.3.1.2、临床DN糖尿病病史更长,尿蛋白阳性,甚至出现大量蛋白尿及肾病综合征,即应考虑临床DN。3.3.1.3、诊疗DN需除外其它肾脏疾病,必要时作肾脏病理穿刺。组织病理检查如肾小球无明显细胞增生,仅系膜基质弥漫性增宽及GBM广泛增厚(早期需电镜病理证明),特别出现Kimmelstiel-Wilson结节时,即可确诊。3.3.2、分期原则糖尿病造成的肾脏损害是一种很漫长的过程,临床根据病情的发展,将该病分为下列五个时期:第一期:没有症状,或者只体现为糖尿病的症状。B超检查经常发现肾脏体积略增大,如果用同位素等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