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读后感这是一本有关教育抱负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专家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种喧嚣的时代里,尚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抱负。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靡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经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仍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考。他们同样是可敬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应当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能够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种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懂得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小朋友通过阅读童话完毕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典型,成了不褪色的永恒。因此,激励学生读某些出名的小朋友作品,听某些小朋友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刘铁芳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铁芳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刘先生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某些见解和见解,非常值得深思。他提出,我们不能简朴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原则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停地去追问:终究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停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高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并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确实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诸多弯路,因此,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必定不能跟现实较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因此,我们研究理论应当是以检查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诸多方面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有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当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例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当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由于我们首先即使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有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后出路还是要贯彻到每一种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主动参加和支持。教师的发明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一所优质的当代学校,应当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发明性生活的基本确保,当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发明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能够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如何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现在我们当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规定来替代教师个体的参加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进一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因此,面对课改,我们应当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动有关体制与制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