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音乐剧,在我上完这个选修课的时候,才对它有了基本的定义。记得在初中和高中的音乐课上,音乐老师都给我们看了某些和音乐有关的电影:初中的时候看了《音乐之声》,而高中就看了《放牛班的春天》。但是那时候都一部电影是分开了好几节课看的,一下课就暂停,即使感觉不太爽,但每节课下课后心情和想法都会和上课前大有不同,音乐的感染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在这次看《音乐之声》之后,对剧情有了比初中时候更加清晰的理解。一开始玛丽亚在草原上高声尽情歌唱的情景已经撼动了我的心灵——不是由于她的样貌而是她的动作和歌声。在那之前我真的极少见过那么奔放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呢。再想起我不太乐观的生活,我立刻就喜欢上并想继续看这部音乐剧。由于她的性格有点与她作为一种修女应当含有的性格有点出入,她后来被派去霍普家做家庭教师。但这时她的行为和想法又与这个有着军队纪律的家庭产生了矛盾,而可幸的是,玛丽亚能够从音乐中找到勇气,去坚定自己的立场,保持自己奔放与自信的心态,并用她的善良和温柔去打动那七个小孩,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爱戴。她重新把音乐赋予了这个氛围死沉沉的家,让舰长从由妻子的死产生的阴影中走出。后来真的没想到舰长以前也是个擅长唱歌的人,并且还会唱《雪绒花》这首那么深情的歌。但又认真想想,这是一部音乐剧,固然在电影的每个地方都会充满戏中角色音乐才干的体现与感情的抒发。玛丽亚后来和孩子们合演木偶戏,,在宴会上表演《SoLong,Farewell》等情节也让这个家庭开始充满乐趣与欢笑。后来男爵夫人的主动退出、玛丽亚与舰长结婚和霍普一家人逃离奥国前登台表演等剧情,一度将剧情推向高潮。在这部音乐剧中,音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贯穿了始终,无论是对玛丽亚个人,还是对霍普这个家庭,还是对奥国这个国家,音乐中通过其所体现的感情和想法,都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该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涉及玛丽亚,舰长,舰长的七个小孩,男爵夫人,马克叔叔等。玛丽亚,在前面我说过了,她是一种对生活充满热情,温柔,善良的人。她喜欢用音乐去唱出自己所想的东西,经常由于陶醉在音乐中而误了修道院祈祷的时间。对此修女们对她无计可施,觉得她不适合当一种修女。确实我也觉得她拥有这样杰出的音乐才干,一颗这样向往自由的心,并不适合整天呆在修道院里,而是适合去用她的才干与热情去变化她周边的人,拯救那些在这繁杂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徘徊在过去阴影中的人。在做霍普家孩子们家庭教师时,她在打雷之夜用音乐来安抚孩子们的心;在舰长去维也纳的那段时间,她开始教孩子们唱歌,让孩子们边用唱歌来体现自己的想法,边玩边感受自然。能够说,是玛丽亚赋予了孩子们应有的童年与生活乐趣。固然,人无完人,玛丽亚也有胆怯迷茫的时候,当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霍普之后,由于情景所迫而不辞而别,回到修道院,想逃避这个事实。但就在这时候,一向用歌唱来开导别人的她,现在反而被院长的说唱所影响,让她找回自己的勇气,决定去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真爱。舰长霍普的性格特性也很明显。曾经服过役的他拥有军人的意识和气质,但看得出妻子的离世对他产生了很大的打击,使他像训练军人那样来训练自己的孩子。幸好后来玛丽亚加入了这个家庭,让音乐重新在这个家里响起,拉近了舰长和孩子们的距离,让他想通了一切,开始真正地去关心孩子们。在后来纳粹占领奥国之后,为了不受纳粹的控制,舰长带领他的家庭逃离自己的祖国,从中也可看出舰长作为一种军人的强烈的爱国之心。他用《雪绒花》激起国民的爱国之心,用行动来体现他爱国的决心。至于作品的艺术特性,根据我自己不专业的理解,我印象中的这部音乐剧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说唱,并且还夹杂着诸多舞蹈的成分。有时候只是充满感情的相对而唱,如玛丽亚安慰受打雷惊吓的孩子们的那段,,修道院院长激励玛丽亚勇敢追求真爱那一段;有时候是唱歌与跳舞结合,如一开始玛丽亚在山上尽情歌唱那一段,,罗夫与丽莎在晚上幽会那一段,孩子们在晚会上说晚安那一段。其中还加了一部木偶戏,用木偶的跳舞来替代人的跳舞。通过音乐和舞蹈来交流,,去感染听众和观众,这才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