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涉及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阳对立刻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互相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因此能够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成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例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效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效对应的以克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效逐步由克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效由兴奋渐变为克制,这就是阳消阴长。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够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例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状况下,可忽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体现。能够说,阴阳消长是一种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成果。阴阳格拒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重要涉及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重要由于某些因素引发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强迫阳气浮越于外,互相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即使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体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另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体现。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阴阳互损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局限性,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造成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局限性,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造成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造成阴阳之间出现、、、和等状况,是对机体多个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阴阳偏胜阴或阳的偏盛,重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病邪侵入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而形成机体的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胜。由于阴和阳是互相制约的,普通来说,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因此阳偏胜必然会耗阴,从而造成阴液局限性;阴偏盛也必然会损阳,从而造成阳气虚损。阳偏盛阳主动,主升而为热,因此阳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映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普通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进一步发展,可成为阳盛阴虚之证。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