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铁锈地带”跟工业旅游擦出的火花,美国上失败榜“铁锈地带”(RustBelt)最初指的是美国东北部-五大湖附近,传统工业衰退的地区,现可泛指工业衰退的地区。一、形成因素从定义上看,“铁锈地带”的形成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有关,但事实上“铁锈地带”形成的因素是复杂且多样的,综合来看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1一是产业构造的单一造成产业优势边际递减直至衰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蒸汽动力的使用标志——煤炭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能源,某些煤炭资源十分充足的都市和地区发展起来,如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以及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在煤炭产业发展的推动下,炼焦行业、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甚至是化学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后,这种以煤炭能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在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开始变化。内燃机的问世标志着原油开始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能源,煤炭以及煤炭支撑的重工业优势逐步削弱,最后变成衰退行业。2二是资源枯竭,区域环境持续恶化。在这些都市高速发展的时期,资源被过分开采,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枯竭。另外,在重工业的影响下,环境持续恶化,发展优先于环境的理念使得这些地区生态恶化的程度要远高于其它地区,人们的生活和日常活动受到极大破坏,随着人口的迁出,这些地区逐步丧失了发展的活力。3三是传统发展模式妨碍创新以及技术更新。“铁锈地带”一开始由于运用最先进的技术,不仅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对应的生产力,最后整个工业区的大多数公司都采用了同样的技术,加工、制造以及销售集于一体。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停发展,技术呈现多样化格局,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的都市职能分工,产品设计、加工、制造以及销售的地区格局被打破,“铁锈地带”由于依赖于原有的发展而妨碍了自我转型的实现,最后使得整体技术逐步老化,并走向衰退。二、复兴的成功案例上述“铁锈地带”基本是全球众多“铁锈地带”发展的缩影,但是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甚至是技术严重落后的状况下,这些都市和地区并没有放弃发展的机会,相反,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最后,有的都市和地区擦亮了“铁锈”,实现了复兴,也有的都市和地区转型失败,仍旧“锈迹斑斑”。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失败案例也值得反思,避免重蹈覆辙。从历史来看,实现“铁锈地带”复兴的都市和地区涉及德国鲁尔工业区、法国洛林区、英国伯明翰以及美国匹兹堡等,转型失败的典型例子是美国底特律。1德国鲁尔工业区:环境治理,推动新兴产业鲁尔工业区曾是德国发展的“心脏”,工业增加值一度占据德国总量的40%左右,以煤炭采掘为基础,随着煤炭的综合运用,其炼焦、钢铁以及化工产业都得到发展。“二战”之前,丰富的煤炭资源带动了钢铁行业需求的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良好,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二战”期间,鲁尔工业区也为德国提供了源源不停的物质补给。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战败的德国经济凋敝,鲁尔工业区萧条的景象随处可见,叠加前期过分开采,资源开始枯竭,单一构造的重工业弊端逐步暴露。诸多煤矿、钢厂开始倒闭,失业人数不停增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鲁尔工业区开始了漫长的改革和转型之路:20世纪60年代,本地政府制订了《鲁尔发展纲要》,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另外,还兴建了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特别是1965年建立鲁尔大学、1968年建立多特蒙德大学,为地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的发展,到了20世纪70年代,本地政府加大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逐步建立涉及健康、生物、物流等在内的新兴产业。20世纪80年代后来,本地政府充足发挥鲁尔工业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行业。例如,鲁尔区1989年提出“IBA计划”,将独立运作的博物馆、休闲、景观公园、购物旅游等地区进行统一开发,建成了覆盖整个鲁尔区的一条“工业遗产之路”的参观路线,使工业旅游成为鲁尔区的新经济增加点。通过40年的转型调节,现在鲁尔地区已经成为德国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地区,也形成了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与通讯、纳米材料、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