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小朋友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李迪睿李梦晨来源:《大东方》第04期摘要:随着社会的转型,流动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流动小朋友这个特殊的群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滚雪球抽样98户流动小朋友家庭并辅之以个案访谈,从家庭教育观念、家庭学习环境和家庭互动关系三个方面考察流动小朋友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流动小朋友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家庭学习环境较差、家庭互动关系单薄,并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核心词:流动小朋友;家庭教育;户籍一、问题提出我国的人口流动潮流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大批农村务工人员流入都市并伴有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基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这部分农村人口及他们的儿女进入都市后的医疗、入学等社会保障问题引发人们的关注。流动人口的多个问题日益凸显。这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中有一种特殊的群体流动小朋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成果,我国小朋友的总数约为2亿,而其中有流动小朋友约3500多万,占小朋友人口总数的18%。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含有抚养、赡养、教育、感情交流等功效,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作为人一生中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相称大的一种基本教育形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含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小朋友期尚未成“”为完全的社会人的状况下,其语言、行为规范和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是依靠成人影响与灌输而形成的。而流动小朋友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日益突出,诸多低收入的流动人口社会经济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低,缺少时间和精力监督和指导孩子学习,为孩子提供学习环境的能力有限,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在现在检索到的文献中,最早对于流动小朋友问题的研究重要集中在流动小朋友如何在都市中入学(华耀龙,1994)。随即,1998年,国家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公布《流动小朋友少年就学暂行方法》。,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儿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一时期,有关流动小朋友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国务院有关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将流动小朋友的义务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内容。从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一阶段对于流动小朋友的研究重要集中于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之后,涉及流动小朋友的研究从单一关注学校教育扩大到了社会、心理层面,探讨了他们的社会融合、心理状况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内容,发现流动小朋友中很大一部分生活在都市边沿,存在社会角色混乱、责任感缺失、能力弱化及行为示范等社会化后果(史晓浩,王毅杰,)。也有学者从社会资本与社会支持的角度分析流动小朋友的处境及问题成因认为流动小朋友社会支持较低,学校及家庭给与的支持局限性,国家政策滞后等(干伟溢,陈璇,),由此可见,对于流动小朋友的问题的研究逐步从问题表征到成因探讨,并逐步由宏观关注到微观层面。由于流动人口是我国在特殊发展阶段产生的阶段性问题,美国对于小朋友流动的研究重要是指非升学因素的学校变迁,有调查研究指出流动次数多的小朋友在情绪、行为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更高。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流动小朋友的家庭教育问题,重要集中在教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科的研究,多是基于对问题现状的描述与探究成因,发现流动小朋友家庭教育的现状总体上不容乐观,流动家庭父母习惯的变化和文化能力的提高对流动小朋友家庭教育的改善非常故意义,应通过改善流动小朋友家庭的问题来试图改善其它方面的问题含有一定的意义(杨卉,)。有学者通过量性分析发现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教育办法、家长文化程度及教育观等早期家庭教育要素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涉及情绪状况、意志品质、社会适应、人格完善自己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明显性关系,家庭教育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王星、王辉,)。英国学前教育项目的研究成果指出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家庭在资本方面占有更加好,使得这些家庭的小朋友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发展更加好。同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小朋友全方面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高质量的早期家庭学习环境比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等社会经济地位要素对于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