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之旅》教学设计授课姚晔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孤单之旅”的含义;理解环境描写在文章的作用;培养学生品评语言的能力【过程与办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勇敢、豁达,主动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理解“孤单”的含义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环境描写,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学时一学时资料链接1、走近曹文轩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专家。著有多个学术著作。另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2、作品介绍本文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是一部有关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4、生字词:嬉闹xī掺杂cān撩逗liáo凹地āo胆怯qiè戳破chuō厚实:丰富、富裕。撩逗:挑逗、招惹。。驱除:赶走,除掉。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文中指暴风雨来势激烈,超乎日常.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名誉等下降得很厉害。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愉快有烦恼,有喜悦也会有忧伤。如何面对荆棘与挫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单之旅》,看看本文的主人公杜小康的经历给了同龄的你如何的启示与思考?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1、用“文中讲述了的故事”的句式,概括文章重要内容。杜小康辍学后,跟随父亲一起去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辛、精神的孤单,逐步变得成熟、坚强的故事。2、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花较多笔墨写杜小康的父亲和鸭子?)杜小康(烘托)3、快速读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在芦苇荡安了家。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碰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这一细节的语句,结合画面理解他的心路历程。(教师提示:刚刚出发时——达成芦苇荡时——在芦苇荡安置后——时间久了——暴风雨过后)(刚刚出发时)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种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茫然、恐惧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达成芦苇荡时)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胆怯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胆怯。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种孩子的胆怯。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镇静下来。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在芦苇荡安置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单。(时间久了)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晰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单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暴风雨过后)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坚强了。在离家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活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由茫然、恐惧——胆怯、胆怯——感觉孤单——不再忽然的恐慌——坚强、长大教师小结:杜小康由刚入芦苇荡时的孤单、茫然、恐惧到勇于面对孤单,直至经历暴风雨后变得坚强,最后战胜孤单的这一心路历程是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这一细节描写完毕的,从而刻画了一位由胆怯、柔弱,到逐步变得成熟、坚强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