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案简案教学构想:重视依循诗歌内容,依靠学生生活,发挥想像,真切体会诗歌意境,产生审美感受,得到思想陶冶。并在体会诗歌意境的同时,学习常见的艺术体现手法。一、教学目的:1、体会诗歌意境2、学习本诗的炼字精确3、理解本诗的曲笔写法4、理解此诗在当时的典型意义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三、教学办法:活动法、引导学生想像、析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①学生背有关明月的诗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李白《静夜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苍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得出明月能激起人的怀念之情。②背景介绍:身历安史之乱的杜甫也在一种月亮皎洁的晚上,面对似乎能说话,惹人相思的明月,因景生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月夜》。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五载,当时杜甫被“安史之乱”叛军俘虏,押到长安,而妻子和女儿因避乱暂住鹿州。自己被俘长安,生死未卜,妻儿与自己长时间分离,挑起家庭的重任,在明月之夜,杜甫看着那一轮圆月缕缕思路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来观赏这首诗。(二)通过想像,体会意境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注音释义:鹿鬟(预习完毕)虚幌1、“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指的是妻子。“闺中只独看”这一句,哪个字最能突出杜甫妻子的形象?强调“独”,在孤单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或:是一种“独”字,这幅大画面中,最突出的就是妻子那孤单的望月形象,我们能具体想像一下他妻子那孤单的望月形象吗?大家闭上眼睛,和我一起想像:杜甫站在月下,望着明月,想像的翅膀飞到了鹿州,飞到遥远的妻子那里,那是一种山野里的小村子,小村子的周边长满了许多阴森森的树,在树的包围中有一种破旧的草房,草房前是杜甫妻子那孤单的身影,月光透过树枝的空隙照下来,照在杜甫妻子的身上,只见这个孤单女人正仰首凝望明月,身后,在皎洁的月光照亮下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显得那么清瘦。周边一片沉寂,只听见夜虫的鸣叫,尚有远处传来的不安的几声狗吠。在孤单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她忧心地想些什么呢?……在孤单中,她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丈夫北去的方向,她似乎又在回想着什么,她回想着什么呢?2、“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①介绍曾在长安的时光并猜想杜甫妻子此时的心情:安史之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其间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是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一家人逃到鹿州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时也一定会回想起在长安时同看明月的情景。而如今,只有妻子一人在凄凉孤寂的羌村独看明月,独自回想与丈夫一起在长安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那一段岁月中,即使丈夫仕途不畅,生活困顿,但夫妻能够共同看一本书,共同探讨一种话题,同赏一轮明月,共同商议解决生活困难的方法。那时生活即使困顿,但夫妻俩会互相体贴,互有关爱,因此能够说,那时的生活即使有些酸楚,但也不无幸福;即使有些艰难,但也生活得安宁,她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向往之情。而如今,却只有她一种人独在羌村,看月,孤孤单单;生活的困境,需要她独自一人承当。当房子坏了,需要母亲自己去修补;当家里人的衣服破了,需要母亲一针一线地去缝补;当锅里没米没菜了,需要母亲自己去地里一棵一株地种植……母亲必须承当家里全部的负担,更令母亲忧心的是,孩子们的父亲,自己的丈夫,现在何处呢,身体还好吗在安史之乱中,在那战火纷飞,哀鸿遍野的日子里,丈夫是死是活呢?这正是她此时独自望月的哀愁啊,当她想到这些,她一定会——潸然泪下。(以教师说前句,学生说后句的形式)②可是,明明有小儿女,为什么说她是“独看”呢?即使有小儿女,但他们能理解母亲的心吗?想想这帮天真幼稚的小儿女们,他们面对母亲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