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学目的】1、理解基督教兴起的因素与过程;初步理解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法兰克王国形成、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克洛维、查理曼等重要历史人物,明确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步产生新的文明,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获取有效信息,对法兰克王国的演变以及封君与封臣关系等进行探讨与讨论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一步发展。1976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结合材料和本课结尾“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公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后来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等内容,阐明法、意、德的历史渊源,并引导学生讨论和理解“欧洲统一思潮存在已久”这句话。二、新课讲授目的导学一:基督教的兴起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基督教的兴起”一目,指出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地点、因素、发展等基本信息。提示:时间:公元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因素:生活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长久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人民把但愿寄托于宗教,谋求精神上的解脱,基督教应运而生。发展: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拟定为国教,增进了基督教的传输。2.学生自学:查阅资料,比较学习佛教和基督教,完毕表格。提示:名称佛教基督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1世纪诞生地古印度巴勒斯坦地区发明人乔达摩·悉达多耶稣目的导学二:法兰克王国1.背景讲述:匈奴人原居住在中国北方,在公元前3世纪冒顿单于在位时达成极盛,后来由于抵挡不住汉朝军队的持续攻击,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陆续西迁中亚。公元4世纪开始,匈奴人又沿里海北岸向西,侵入伏尔加河、顿河流域,进而开始向仍由罗马帝国控制的高卢地区渗入。匈奴人的西迁,将许多欧洲民族从原本的居住地上赶走,引发的连锁反映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格局。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2.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地图《5—6世纪的法兰克王国》,指出法兰克王国在不停扩张过程中的幅员范畴,感悟法兰克王国是蛮族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3.教师提问: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当时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他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影响?提示:方法: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使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基督教;②有关土地的分派问题,保存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罗马帝国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赏给自己的亲兵和官吏。影响:获得了罗马教会、信仰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的广泛支持,为王国的巩固和扩张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欧的封建化。目的导学三:封君与封臣1.教师指导:根据前一目所学,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为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无条件的赏赐土地。长此以往,不仅经济上削弱了王权,并且在政治上造成封建割据。为了加强王权,必须改革土地的分封形式。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土地分封形式改革的史料,加深对本目的理解。提示: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对土地的分封进行改革,实施“采邑”分封制(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时期,国王对服军役或执行其它任务的臣属,以封赐土地或金钱等作为恩赏,称作采邑);9世纪,法兰克王国解体后,分封普遍存在;11世纪时,分封在西欧相称流行,并形成明确和规范的典礼。2.材料展示:材料一: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材料二: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1)阅读教材“封君与封臣”一目,结合上述材料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