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质量通病与防治方法1.填方路基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1.1.土方路基碾压时成为“弹簧土”1.1.1.现象在碾压过程中,路基呈现受压下陷,去压回弹的现象,表层起皮,无法压实,成为“弹簧土”。如继续碾压,因“弹簧”的抽吸作用,使底部和四周的水分更往上积聚,严重时碾压层顶面泌水,“弹簧土”的面积会越来越大。1.1.2.因素分析出现“弹簧土”后应立刻停止碾压,查找因素。因素可能为:地下水位高;地上毛细水渗入作用;填筑前积水未排除;填筑前淤泥未去除;带泥水回填;土料中杂物较多;腐殖土填筑;土体含水量过大等因素。1.1.3.防治方法⑴因地下水位高或地上毛细水渗入而造成较大面积土体弹簧时,应采用在路基两侧开挖截水沟截断地上地下水;将水位降至路基50cm下列,采用轻型井点减少地下水位;严格控制土体含水量,如工期允许可晾晒后再进行碾压;还可采用参加生石灰和原土耕拌后在进行碾压;⑵雨季施工时应开挖纵、横向排水沟、排出积水、疏干土体;根据工期规定及天气状况,采用果断方法,必要时进行换土解决;也可掺入5%-8%的生石灰拌匀、回填压实,或采用梅花形灰桩(坑)吸取水份。应持续作业,随摊铺随碾压,边坡防护及时跟进;⑶路基填前必须去除杂物,对回填土中的树根、石块等人工挑捡,严禁使用有机土进行回填,对过湿的回填土可掺入生石灰解决,工期允许时可进行晾晒,达成或靠近最佳含水量时方可回填进行碾压,并严格控制摊铺厚度;⑷对粘性土质,在沟槽地段回填时必须排除积水,去除杂物,在池塘等位置填筑时应去除淤泥,再进行分层扎实;⑸对粉质土在沟槽回填时可运用轻型井点进行水密法施工,但回填厚度不能超出60cm,其密实办法为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插实,在水密法过程中保持井点降水,每层取样实验,达成密实度规定后,再进行下一层回填,待回填土全部碾压扎实完毕后,密实度实验全部合格后再停止降水,拆除井点。(6)路基填料要避免使用天然稠度不大于1.1,液限不不大于40,塑性指数不不大于18,含水量不不大于最佳含水量2个百分点的土。一定要注意不能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土进行混填施工,特别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1.2.填石路堤平整度差1.2.1.现象填石路堤因填料等因素,铺筑层呈波浪状,致使路基平整度达不到规范规定。1.2.2.因素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因素重要有:铺筑层下层平整度不符合规范规定,造成现在填筑层厚度不均,影响平整度;同层作业段搭接处未按规范规定进行解决;填料最大粒径超出规范规定;铺筑工艺不符合规范规定。1.2.3.防治方法(1)填石路堤现在层填筑前,应对下层的平整度进行检查,平整度超限时,应采用方法处治合格后再填筑现在层;(2)严格控制同一水平层相临作业段搭接处高差,提高平整度;(3)填石路堤石料最大粒径不适宜超出压实层厚的2/3,且表面用小料嵌缝。1.3.填石路堤压实局限性1.3.1.现象填石路堤施工中压实度不能满足设计和质量原则规定。1.3.2.因素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因素重要有:分层松铺厚度超厚;填料最大粒径超标;铺填工艺不符合规范规定;压实机具选择不合理;填料粒径梯度较小,形不成良好级配,孔隙较大,不利压实;所填料和实验报告中所用不符。1.3.3.防治方法(1)填石路堤分层松铺厚度要符合规范规定:不适宜不不大于50cm;(2)填石路堤倾填之前,应用较大石块码砌一定高度且厚度不少于2m的路堤边坡;(3)填石路堤填料最大粒径不适宜超出层厚的2/3;(4)填石路堤人工铺填粒径25cm以上的石料时,应先铺填大块石料,大面对下,小面对上,摆放平稳,再用小石块找平,石屑塞缝,最后压实;人工铺填块径25cm下列的石料时,可直接分层摊铺,分层碾压;(5)填石路堤碾压应优先选用25~50t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和凸块式振动压路机压实。(6)填料要及时送检出具实验数据,以供现场检测使用。1.4.路基有效宽度局限性1.4.1.现象整修路基时,出现路基宽度局限性、边坡过陡,工后潜伏有滑坡隐患。1.4.2.因素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因素重要有:路基坡脚放线不到位、亏坡;路基碾压宽度局限性;路基施工过程中防护方法不力、路基防护工程不及时,遭受自然灾害所致;平时检查、验收时对边坡比,特别是桥头处检查不严...